雨后的莫沟村天朗气清、花红柳绿,游人们拾阶而上、登高望远,陶醉在小村原汁原味的朴拙中。因世界读书日的到来,该村老苗窑洞书馆里的游人比平时多了几倍,大家或坐或立,在浓浓的书香里享受阅读之乐和休闲之趣。
莫沟村坐落在黄河之滨、太行之南的河南省孟州市,村民世代挖建窑洞,依沟而居。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村民逐渐搬离沟底,在上面建起现代化村庄院落,窑洞则被废弃。老苗窑洞书馆,就是由一户苗姓人家废弃的窑洞改造成。据村里上年纪的老人们回忆,这孔曾算得上豪宅的窑洞,开过私塾,也办过学校。2015年,随着莫沟村的修复,这孔窑洞被人们从土里小心扒开,镌刻在窑洞门楣上的“耕读传家”几个字,成为中国几千年耕读文化传承的一个缩影。负责莫沟村修复工作的设计师,决定在原址建造一个图书馆。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探讨和施工,一个既保留了传统窑洞模样,又满足了现代公共空间功能需要的别样图书馆终于落成。设计师还别出心裁地把大厅屋顶做成船的造型,寓意为“学海无涯苦作舟”。建成后的老苗窑洞书馆,全天候对外开放,被人们称为“中国最美乡村图书馆”。
凡是到过老苗窑洞书馆的人,都说在这里仿若置身田园,可以恣意享受独属于自己的静谧空间,从与书为友、与智者对话中得到灵魂的升华。
老房子倒了,故事会渗透进砖瓦里;老房子变身图书馆,故事又会渗透进生活里。老苗窑洞书馆建成后,莫沟村50多岁的普通农妇吉爱能被选为图书管理员。这个从来没有住过窑洞的农妇,连她自己都没有想到,每天竟能8个小时在窑洞里守着5万多册图书过日子,而且每天心情都特别愉快。古稀之年的万奇功老人也是莫沟村人,退休后回老家含饴弄孙,偶尔打打麻将消遣。老苗窑洞书馆的建成,让他不再靠打麻将消遣时光了,而是一有空就往图书馆跑。一杯清茶,一本图书,日子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文化知识在乡村出现断层,是城乡间最大的鸿沟。而老苗窑洞书馆,正是跨越这道鸿沟的桥梁。人们说,这个书馆,俨然成了莫沟村文化建设的新阵地,成了莫沟村与现代文明同步的窗口。
不光莫沟村村民的生活因老苗窑洞书馆而改变,就连周边的不少村民也被这个书馆改变着。18岁的秦辛菲家住莫沟村附近的西姚村,是孟州市职业中专的一名学生。两年前,喜欢读书的她,第一眼看到就爱上了老苗窑洞书馆,没事的时候,会经常到这里读书。去年底,秦辛菲找到莫沟村村委会,要求成为书馆的一名志愿者。现在,每逢周末和节假日,秦辛菲就会早早来到书馆,或打扫卫生,或整理书籍,有时候也做讲解员,没事的时候还会看书写字。
老苗窑洞书馆作为莫沟村的文化地标,不仅传播知识和传承文化,它还成为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着众多游客走进村庄,寻找城里没有的风景和内心深处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