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生鲜较高的毛利对电商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据生鲜行业人士透露,生鲜电商平均毛利水平在40%左右,其中海鲜毛利在50%以上,普通水果约20%,冻肉20%-30%。“基本上每户人家一个星期会有3次订购,较一般网站来说,生鲜网站的用户回头率高很多。”一位互联网分析人士表示。
“在传统零售业态,生鲜品类的销售占比可达20%,生鲜是1号店的战略品类。”1号店副总裁郭冬东表示,作为国内首家进军自营生鲜领域的综合电商,1号店此前的“1号生鲜”业务已在上海运营了5个月之久,日订单突破1200单。
“目前生鲜电商的发展增速比家具、服装、3C等都要高很多,规模体量非常大,形成了上万亿元的市场,生鲜利润毛利达到50%-60%。”电子商务问题专家鲁振旺表示,尽管毛利高,但电商做生鲜的成本也高,远远高于其他产品,整个配送成本就占到毛利的20%左右,同时生鲜保质期短暂,配送过程中造成的损耗也非常高。
决战“最后一公里”
作为电商领域最后一块大“蛋糕”,今年以来,生鲜电商成为业界讨论最多的议题之一。相对于生鲜在传统零售超市20%的销售额比例,农副产品在网络渠道的渗透率仅为1%,生鲜电商潜力巨大,被各方看好。但是,生鲜商品的产品标准化低、物流成本高、难以保存且运输耗损大,使得生鲜电商被公认为电商最难啃的“硬骨头”。
目前,生鲜电商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运输中如何减少损耗,做到全程冷链;二是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自己的优势。
一位快消品电商负责人说:“对于一般的快销品类,消费预测准确率做到70%已经不错了,由于保质期较长,库存波动不会带来很大的损耗。但生鲜保质期只有几天时间,如果损耗高,亏损是肯定的。”他认为,预售或是生鲜电商的重要模式。
由于生鲜品类对储藏环境要求更严格、保质期短、不易配送,不少独立电商因啃不动这块“硬骨头”而选择退出。
对于运输问题,天猫物流专家段志国表示,天猫会直接送到消费者手里,冷藏车会送到末端城市的一些配送站点,配送站点会通过其冷藏箱包括(小件元)的冷藏包,完成最后的配送。
郭冬东表示,由于生鲜是一个对于物流、储存条件要求非常严苛的品类,生鲜的“最后一公里”不适合跨城市配送。因此,“未来1号店在做生鲜品类的区域扩展时,也会遵照‘本地配送’的原则”。
郭冬东透露,继在上海推出生鲜业务后,1号店就开始着手酝酿北京市场的生鲜布局。8月28日在北京上线的“1号生鲜”配送采用全程冷链,可服务北京市全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