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科技 » 科技热点 » 农田改造“藏粮于地” 推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农田改造“藏粮于地” 推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4-01-07  来源:经济日报  浏览次数:294
导读:  良田是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而我国耕地正在呈现数量刚性减少、质量总体下降的趋势。一方面,我国耕地总量年均减少约1000万亩...

  良田是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而我国耕地正在呈现数量刚性减少、质量总体下降的趋势。一方面,我国耕地总量年均减少约1000万亩,后备耕地资源不足。另一方面,耕地质量总体不高,中低产田占三分之二、耕地水资源利用率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这正是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应对的问题。

  随着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内的一系列耕地质量提升工程的实施,我国开启了由耕地数量保护向质、量“双保”并重转变的道路,同时也极大地带动了农田的基础设施环境的改善。如田网、渠网、路网“三网”配套,农田排灌能力、农机作业能力、耕地生产能力“三力”提升等。

  应当明确,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不单纯是提高当年产量,而是着眼于根本性的土壤改良,提高其长期的土地综合生产能力,把粮食稳产高产的动力从外部的大水大肥投入转到依靠自身的基础地力上来,从而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近年来,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规模不断扩大,但与农业生产实际需求相比依然差距较大,突出表现为农田建设标准偏低,建设资金分散等。如何统筹运用国土、财政、农业、水利等多个部门的力量,形成发展合力,使资金集中发挥更大作用,还需进一步探讨。

  同时,我国最强劲的经济发展区域与最需要保护的集中连片优质耕地分布区域在空间上是有一定重叠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建设任务难度。因而,今后要向集中粮食生产核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倾斜,实现项目的高产出效益。

  不少地方反映,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主要侧重于工程设施,没有同步实施改良土壤的技术措施,以至于不少改造的中低产田又重新出现土壤障碍等制约情况。今后要配套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等一系列规程,发布因地制宜的地方标准,来解决验收认定工作难和各地推进不平衡的问题。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包括中低产耕地的培育、高产耕地的保育以及退化耕地的修复,还应构建耕地质量等级变化监测体系,从而利于建后管护配套。

  “但存方寸田,留与子孙耕”,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实现用地与养地的有机结合。在适合种粮食的地方,支持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在不适合种粮食的地方,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须知,建设高标准农田只是手段,在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推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才是落脚点。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2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