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备领先 ————
建成全国唯一小麦根系走廊
在新乡县朗公庙乡毛庄村,地下3.5米深处有一条长约50米宽约3米的走廊。走廊两侧全是巨型透明玻璃。这里是全国唯一的可观察小麦根系的走廊。
由于根系生长环境的特殊性,再加上研究难度高、工作量大、效率低等多方面的限制,人们在育种过程中并没有系统地将根系作为选择目标。根系研究一直是小麦育种、栽培研究的薄弱领域。
为了深入研究根系形态、生长发育规律、生理特性及功能、农艺措施对根系的影响及调控等,茹振钢教授科研团队创建了这套小麦根系育种研究的设施。除此之外,学校还建有根系观察箱、根系观察墙等。
通过“根系观察箱+根系观察墙+根系观察走廊”组合根系观察设施,可以有效用于研究小麦不同生育阶段、不同环境条件下,不同品种根数量、根毛多少、根毛长度以及根系发育的时空动态和适应性反应等。解决了小麦育种中根系性状与地上植株性状难以同步直观选择的技术难题,为高产品种培育及配套高产技术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模拟出的自然界气象条件
在河南科技学院的校园内,从分析实验室,到人工气候室,转入智能温室,一圈走下来只用几分钟。可就是这几分钟的路径,将小麦育种的时间减少了6年。
茹振钢说,在这里培育一个小麦新品种仅需2年。而在以前,他的导师黄光正教授在田间培育的“百农3217”,用了8年。
学校建成的价值两百多万元的人工气候室,可人为模拟自然界的气象条件而不受地理、季节等自然条件的限制。根据需要,可任意设置和精确控制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及CO2等指标,根据需要预先设置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自动实现四季或昼夜变化,很容易地模拟出需要的环境。
在人工气候室,小麦实现了“一年四熟”,意味着“一年干四年的活”。“这是一个加速器。”这句话茹振钢反复提及。一年四熟,两年可以出一个好品种,特殊的类型,一年就可以出来。对于育种行业,如果在田间,二十年已经换了两大代,而在这里五年就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