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科技 » 科技热点 » 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瞄准生物技术的突破口

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瞄准生物技术的突破口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4-01-21  来源:中国科学报   浏览次数:639
以基因工程为研究核心

目前,实验室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玉贤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宁担任实验室主任。

张树川向记者介绍,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农业生物技术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以解决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和促进生物技术的科技进步为目标,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任务,为重要农作物、农业微生物和家畜(禽)生物技术的进步提供技术储备,将实验室建设成为代表我国农业生物技术水平的研究基地、生物技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国内外学术交流中心。

实验室目前包括重要农业生物的功能基因组,动物克隆与高效生物反应器技术体系,重要农作物的优质、高效、抗逆转基因与分子育种三大基本研究方向。

现在,实验室在作物分子遗传与基因工程、动物基因组学与基因工程、分子病毒学与免疫工程和农业微生物与基因工程四个主要领域内,共承担200余项各类研究课题。“可以说,实验室已成为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研发的主要基地。”张树川说。

为粮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玉米、水稻、小麦是保障民生、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粮食作物,这三大粮食作物的遗传资源、分子育种技术和新品种选育一直是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焦点。在针对不同粮食作物,进行遗传资源收集、基因组遗传多态性、关键功能基因分析和分子育种等方向的研究,实验室作出了一定贡献。

张树川介绍,在玉米基因组遗传多态性研究方面,科研人员利用第二代高通量的序列测定技术,对数个中国玉米骨干自交系的全基因组进行测定。揭示了中国重要玉米骨干亲本的全基因组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插入/缺失多态性以及基因获得和缺失变异图谱,建立了高密度的分子标记的基因图谱,发现大量在选择过程中与玉米性状改良有关的候选基因。

此外,科研人员通过对稻瘟菌全基因组测序和对稻瘟菌致病基因互作网络的研究,建立了抗瘟品种布局及无农药控病技术。

实验室在小麦分子育种方面,培育了抗锈病和白粉病新品种,累计发放多样化抗病中间材料7675份次,被各育种单位用于配制杂交组合3610个,保留后代株系9538个,育成新品系113个参加品比和区域试验,审定新品种10个。

还有,导入抗白粉病基因Pm30的郑麦9023累计推广面积达到1200万余亩,增产2.7亿公斤,创经济效益4.86亿元。

展望未来,张树川认为,实验室将依托高校优势,以雄厚的创新性基础研究能力为核心,以重大应用基础研究成果为主要特征,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把实验室建设成代表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综合水平的研究中心、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平台。

“我们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是根据国家发展重大需求和农业生物技术学科特点及发展趋势,在生物技术研究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前沿生物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在世界同行内具有较强影响力。”张树川这样表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