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或现新一波创业潮 大学生创业者料成“弄潮儿”
近年来,像杨天龙和周德金这般“不走寻常路”的大学生创业者日益增多。据高等教育研究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报告,从2008届的1%到2012届的2%,中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不断上升。不过,这一比例仍远低于国外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官方今年将高校毕业生创业提到更加显著的位置。4月3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启动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国务院办公厅不久后发布的通知则进一步明确了这一计划的“时间表”,为2014年至2017年。这一计划近期将出台。
根据这一文件表述,中国将通过“提供创业服务,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提升创业能力”等措施,帮助和扶持更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以“逐步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
“有人认为,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是为了缓解就业难,但我认为,其意义并不止于此,当今世界的一个典型趋势是‘在创业中创新’,这其实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个战略行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周海涛对中新网记者谈道。
周海涛表示,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中国已具备相当规模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通过创业,将实实在在释放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人才优势和能量。
“中国新一波创业潮正在到来。”周海涛说,这将是继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及2000年左右之后的新一波创业潮,其契机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目前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激活了新兴需求和创业机遇。”
在周海涛看来,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其实是主动迎接新一波创业潮的积极有为的选择,也是抓住发展方式转变、满足新兴需求、抢滩创业机遇的战略举措。
蒲公英国际青年创业驿站副总裁李买山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1992年前后,很多人选择下海,掀起一股创业潮,出现了叱诧风云的‘92派’。而今,1992年前后出生的一代人正逐步走出大学校门,其中一些人则选择了创业。
“这一代人的父母较多从商,他们跟随父母走过了较为完整的创业路径。”李买山对中新网记者说,这是一种言传身教的创业教育,所以,尽管他们还很年轻,但已经具备比较敏锐和完善的商业意识,或将成为新一波创业潮中的“弄潮儿”。
官方多措护航大学生创业 “九死一生”困局待破
大学生创业热情高,但实际上真正付诸行动的却很少,且鲜有成功。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大学生初次创业成功率仅为2.4%,舆论多以“九死一生”对其定位。
“无论在资金、场地还是项目等方面,大学生创业都缺乏必要支持。”中国农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洋对中新网记者谈道,尤其需要一种能把学生的创业想法孵化成创业企业的机制。
在临沂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于建波看来,创业扶持政策的滞后也是一大问题,“大多创业政策都是针对毕业生离校之后的,但大学生创业的话,其实从大二开始就需要这些支持。”
基于种种现实,官方此次宣布“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同时,推出了多项扶持政策,要求“确保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都能得到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工商登记、融资服务、税收优惠、场地扶持等各项服务和政策优惠”。
在李买山看来,这很有力度和深度,旨在解决四方面问题:一是着眼于创业意识教育方面的问题,二是强调大学生身份的保留,三是拓宽创业资金来源渠道,四是减少税费负担。
“整体而言,有一种对大学生创业者‘扶上马再送一程’的感觉,这是一种非常有必要的策略。”在李买山看来,这些政策能否尽快出台细则,并落实到相关机构,至关重要。
周海涛对此予以认同,“正是因为很多创业政策不具体、不细化,才影响到其落地。”此外,制度不配套、效力不持续、保障不到位等,也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成败的外部政策环境。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鼓励大学生创业,但直到现在,创业率依然很低,成功率极低,为什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指出,因为没有对教育进行深层次改革。
熊丙奇举例说,比如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没有凸现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所以,到毕业的时候再去鼓励创业,就很难有成效。
“此外,大学生创建的都是私营企业,而在国有企业面前,面临着非常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在熊丙奇看来,面对高校毕业生创业难这一时代课题,教育改革和经济转型,二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