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替考组织者向每位“枪手”支付5000元定金
刚刚结束的高考掀起舞弊风波。央视曝光了河南、湖北高考舞弊从交易到考试的全过程:组织替考者自称,他们花钱可在监考各个环节获得通融,打点一个考场起步7万元。一名组织替考者还自称是华中科技大学教师,记者已向警方报案。
以钱开路、权钱交易、集团化作案,这是近年来高考舞弊事件的普遍特征;舞弊行为的直接实施者,既包括家长、考生,也包括学校、监考老师、相关职能部门,甚至还有专门组织舞弊的中介。
值得注意的是,在高考入场验指纹的环节,一名手上贴着考生“指纹膜”的替考者在露出了明显破绽,却被监考老师“忽略”了。6月7日下午,在河南某考场的指纹验证机突然报警。原来,是一名女枪手一时粗心,将本来应该贴在中指上的指纹膜,错误地贴在了食指上。监考老师分明已经发现了其中的破绽,却还是在女枪手第四次验证指纹时,让其通过了验证。
这再次证明:高考作弊主要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制度问题;如何防止考试管理者和监考人员腐败,远远要比防止高科技作弊更加重要。
事实上,大规模的考试舞弊行为,很难做到密不透风,很多时候,举报者未必掌握确凿的证据,但线索却很可靠。这些线索对媒体而言,需要借助专业能力暗访搜集证据,为舆论监督打好扎实基础,这当然有些难度。对公权力机关,则相对容易得多,因为他们有强制调查权。央视报道出炉后,有关部门迅速组织人员利用身份验证系统采集的考生进场照片信息、视频信息进行比对,相信结果很快会大白天下。可是人们在质疑,为什么一定要等到媒体报道出来后,才能发现这本来就很明显的集体舞弊行为?
由于“考试法”迟迟不能出台,法律在 打击高考舞弊上存有天然的缺陷。此 情此景中,如何能够指望高考舞弊链条上的各个环节能够心存敬畏?当收益大于违法成本的时候,舞弊自然会成为共同的选择。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高考舞弊的各个环节中,包括考生、家长、枪手、学校和主管部门等在内,似乎对于高考舞弊形成了一致的默契纵容。在追求所谓“成功”的 过程中,为一己之私不择手段,无视诚信和公平轻易越过底线,这样的价值取向扭曲,恐怕也是高考舞弊不绝踪迹的背后不可忽视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