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科技 » 科技热点 » 时代潮:高新技术“玩转”传统农业

时代潮:高新技术“玩转”传统农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4-10-10  来源:新农村商网  浏览次数:285
导读:如果想给育秧棚里的水稻苗通风,那么你只要在家拿起手机,按下几个键就能打开育秧棚的卷帘门美国好莱坞电影里的高科技桥段,如今...

如果想给育秧棚里的水稻苗通风,那么你只要在家拿起手机,按下几个键就能打开育秧棚的卷帘门——美国好莱坞电影里的高科技桥段,如今在黑龙江垦区七星农场水稻智能化生产中得以实现。

“农场运用全球卫星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实现了生产管理的定量化和精确化。与一般大田相比,物联网应用示范园区的农田亩均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10%以上,单产提高5%至10%。”七星农场副场长刘成说。

七星农场的物联网农业,只是我国高新技术“玩转”传统农业的一个缩影。新中国成立65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65年,也是我国农业科技狂飙突进、推动农业生产实现跨越发展的65年。

“65年前,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粮食单产水平都很低,没有什么基础设施建设,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粮食等农产品严重不足,每逢灾年讨饭现象十分严重。”长期关注农业发展的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国祥说。

如今,我国农业早已由过去牛耕铁犁的传统耕作模式,变身“大机械”“大科技”的智能农业生产方式。无人机喷洒农药、喷灌滴灌节水灌溉、大型收割机驰骋沃野……这样的场景在我国很多农田随处可见,目前全国综合机械化水平接近60%。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65年来,一批重大农业育种等科技成果相继问世,这成为推动解决吃饭问题的“金钥匙”——杂交水稻育种世界领先,杂交玉米、转基因抗虫棉、双低油菜等成功研发,选育出瘦肉型猪杂交组合、中国黑白花奶牛等优良种畜品种……

正是在农业高科技的推动下,中国人从温饱不足的记忆阴影中逐渐走出来,实现了丰衣足食、吃好吃优的重大跨越。

北京市民牟女士近日在一个网站上购买了富硒黑花生,她告诉记者:“听说这种花生有保护心脑血管、提高免疫力的功效,自己的母亲很喜欢。”

而牟女士的母亲则早已将冬储大白菜这样的往昔岁月尘封在记忆深处。她说:“这些年来,眼见着吃的花样多了,吃的品种全了,老百姓不再为吃发愁了。”

富硒黑花生、方形西瓜、白茄子、“体重”上百斤的太空大南瓜……近年来,我国优势新品种研究、开发能力稳步提高。高新技术不断改良农产品品种、丰富了百姓餐桌,中国人从吃饱向吃好转变。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鼠标点点轻松灌溉,科技是一面镜子,折射着时代的变迁,记录着农业发展的伟大成就。

翻开历史的记录,从1949年到2013年,我国粮食产量由11318万吨增加到60193.5万吨;棉花产量由44.4万吨增加到630万吨;肉类产量由221万吨增加到8500万吨;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从1949年的不到420斤原粮,到目前的超过800斤,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从育种到栽培方式,从种植到养殖,从生产环节到流通和消费等环节……科技正在为传统农业插上高飞的翅膀。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