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万象 » 南水北调源头水质究竟如何?听听丹江渔民怎么说

南水北调源头水质究竟如何?听听丹江渔民怎么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4-10-22  浏览次数:264
导读:南水北调中线临近通水,水源地水质备受国内外关注。国务院南水北调办9月份公布的结果显示,作为中线源头的丹江口水库水质达到国家...

南水北调中线临近通水,水源地水质备受国内外关注。国务院南水北调办9月份公布的结果显示,作为中线源头的丹江口水库水质达到国家II类要求。

近日,中国经济网南水北调报道组走进丹江口水库,实地探访常年生活在水上的丹江渔民。

 丹江水韵 

 丹江夕照 

·养鱼者说 

杨金祥,淅川县香花镇第一个开始在丹江口水库养鱼的人,早在1991年,杨金祥就开始了小规模网箱养鱼;为了保护水源地水质,也是该镇第一个带头拆除养鱼网箱的人。

1997年,为解决库区群众温饱,淅川县出台《关于加快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了“百里万箱下丹江”的网箱养鱼发展目标。

也就是在那一年,杨金祥辞去了公职,投资260万元,在丹江库区发展了100只网箱开始大规模养鱼。

几年间,网箱养鱼由土门村发展到整个香花镇,再到丹江库区。淅川县也先后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支持发展网箱养鱼产业,帮助库区群众脱贫致富。网箱养鱼富了库区人,村民们原来的土坯房也慢慢变成砖瓦房、小洋楼。渔业经济成了库区沿线发家致富的“黄金”产业。

如今,对于靠网箱养鱼发家致富的土门村渔民来说,这一切都成了历史。

“我养的鱼从来都不愁销路,客户都夸我的鱼口感鲜美、好吃,” 回想起当初养鱼的经历,杨金祥自豪的说,“其实,主要还是咱丹江的水质好啊 !”。

·卖鱼者说 

丹江水库宋岗码头,一个崭新的渔船上,渔民王新华一边忙碌地招呼着客人,一边熟练地称重、收费。她的脸上也终于绽放出久违的笑容,这个刚刚过去的黄金周,对她和丈夫王振林来说,是个不大不小的收获。

近年来,为了保护丹江库区的水质,淅川县全面取缔了网箱养鱼,王新华家刚刚买的一艘渔船也只有无助地搁浅在江边。

王新华夫妻在丹江库区生活了十几年,放弃网箱养鱼后,夫妻俩依靠收鱼、卖鱼为生,丈夫出去收鱼,她守在船上卖鱼,依旧生活在丹江水面上,见证着库区水位一天天上涨。

“这么多年来,我们都是直接从丹江口水库舀水做饭,我们常年在船上喝丹江水,现在,水更清了,喝着可甜。”王新华对中国经济网说。

·捕鱼者说 

一艘船,一张网,一张床,张发策和儿子以船为生,一年四季,他习惯“赤脚”生活在船上。

60多岁的渔民张发策,现为邓州市构林镇方湾移民新村村民,以前是淅川县香花镇方湾村人。在丹江捕了30多年的鱼,他的收获时多时少,有时几十斤,有时空手而归。最近几个月,因为库区水涨起来了,水面的浮草把鱼儿引到水面,一天下来,他能捕到100斤左右的鱼。这些鱼,到岸后倒不愁销路。

聊起30多年的丹江水上生活,张发策说:“这个水好着呢,清着呢,我每天做饭都用这个水,烧茶也用这个水,不起水垢,好喝着咧。”

老人一辈子生活在水上,总舍不得离开这片水。“每天喝着丹江水,可美!”张发策又说。

为了给南水北调中线沿线城市送去最干净的水,丹江渔民虽然经济上受了重创,但是他们“舍小家,为国家”,仍然一如既往的呵护着赖以生存的一渠清水。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