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貌:统筹谋划建设美丽乡村
产业发展了,农民兜里有钱了,但如果生活环境不好,兜里再有钱,也谈不上幸福。如何才能增强农民的幸福感?答案只有一个:繁荣农村。农村要繁荣,必须坚持不懈推进新农村建设,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为此,黄石做了很多努力,实现了“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同频共振。
“绿色是黄石发展的主色调,森林是美丽黄石的主要载体。”黄石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罗光辉说,近年来,黄石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重心,加快推进“绿满黄石”行动,全面启动城区边、集镇边、干道边、长江边、湖泊边植绿工程,力争实现绿色全覆盖。2014年,新增造林面积11.5万亩,是2013年的2.3倍。
与此同时,黄石重点推进生态治理,集中关闭所有“五小”企业,对工业企业重点污染源进行全面整治,实现达标排放。去年,仅大冶市就关掉了312家“五小”企业。“现在大冶正在爬坡的过程中换挡,一旦换挡爬上坡以后就会速度大增。”黄石市委常委、大冶市委书记傅继成说,尽管此举将减少工业产值200亿元,但为了黄石永续发展,只能忍痛割舍。
“五小”企业关闭之后怎么办?黄石给出的“路径图”指向性十分清晰:为了让老百姓有新的就业渠道、企业家有新的投资方向,政府积极引导企业走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即“上山(造林)”、“下乡(做生态农业)”、“进城(做商业或服务业)”。在大冶,约有1/3的生态农业企业是当地矿老板转型后所开。
黄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黄士华介绍说,生态修复是黄石生态立市战略的重要一环。截至目前,全市已整合近百亿元资金,修复治理辖区内327个开山塘口、5万多公顷石漠化荒地,完成2万亩工矿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并将大冶湖水面从60平方公里恢复到75平方公里。
“在农村保洁方面,大冶市对2300个村庄进行高标准环境整治,全面建立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清运体系;阳新县财政投入5000万元,运用市场化运营办法开展农村保洁,建立了新型城乡一体化保洁长效机制。此外黄石还通过养殖环节病死猪焚烧无害化处理试点,探索有效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黄石市农业局副局长曾发良介绍起来很是激动。
为了解决老百姓出行难,黄石市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下,启动第五轮“三万”活动,突出“村村通客车”主题,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前,大冶首条新开农村客运班线金湖至上冯村“村村通客车”示范线已于2月28日试运行,4月底前35条线路将全部通车。
上冯村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古村落。该村党支部书记冯应普介绍,上冯村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三面环山,一面临溪,山下古宅傍山临溪而建,错落有致,以“九古奇村”著称(古树、古墓、古井、古祠、古碑、古道、古沟渠、古宅、古碾)。近年来,为了打造上冯湾生态旅游区,上冯籍企业家们斥资5000多万元对古村落进行保护性地修复。今日上冯古朴清幽,文化古井深邃诱人。置身村中,随意走动,放眼群山,仰望苍穹,感受与天地同在的质朴生命,身心俱化,物我两忘。
据了解,前四轮“三万”活动分别是“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万名干部进万村洁万家”、“万名干部进万村惠万民”。在“三万”活动中,黄石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高,同时还积极探索农村小水利管护、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机制,让许多关系农民生活的事交给农民自我管理。
就目前来看,黄石在建设“物的新农村”方面成效斐然,与之咬合得极其紧密的是,“人的新农村”建设也不甘落后,其核心抓手是推进农村文化礼堂进祠堂建设。
“在阳新等鄂东地区,农民重修祠堂非常普遍,但利用率不高,造成严重资源浪费。”阳新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徐德世说,为了充分利用农村祠堂这块“净土”,黄石市委科学决策,开展文化礼堂进祠堂活动,采取政府资助形式,村民“自愿、自建、自用、自管”,确保从形式到内容,都能融入乡土化基因。
“在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的摸索中,黄石农村文化礼堂进祠堂的做法,目的是为了找准先进文化宣传的乡土化新接口。我们在保留祠堂祭祀省亲传统功能基础上,赋予弘扬传统文化、传播先进文化、倡导公序良俗、促进农村和谐等新功能,凸显传统底色、时代特色和文化亮色的融合为一。”周先旺说,“农村文化礼堂决不是单纯建一个文化活动场所,而是要建成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回望美丽乡村,出则繁花似锦,入则人文和谐。目前,黄石全市被命名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30个、省级宜居村庄20个、省级生态村17个,宛如一颗颗熠熠生辉的宝石镶嵌在铜都沃野。
新动力:深化改革确保改有所成
无论是生态产业发展,还是美丽乡村建设,都与黄石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密不可分。“全面”并不意味着平均用力。只有既整体推进,又重点突破,深化改革才能改有所成。纵观黄石改革亮点,越发凸显改革者勇毅笃行的改革决心、自我净化的政治自觉、创新突破的发展思维。这正是今日黄石最为雄健的精神力量。
亮点之一: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加快推进。“去年,大冶是湖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整市推进试点。目前,大冶已通过省里检查验收,土地确权率和颁证率达到100%。没有出现1例到上级上访事件。”大冶市副市长张保平介绍说,大冶还依托农村经营管理机构成立了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并与武汉市农交所联网对接,完成土地流转、林权流转交易1326宗。
亮点之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成效显著。“近年来,黄石主动适应农村实际、农业特点、农民需求,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监管等措施,推动金融资源继续向三农倾斜。”黄石市副市长张先锋说,阳新县率先在湖北推进主办行制度,列支2000万元建立财政性贷款风险基金,放大贷款1.72亿元,助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同时,全市还开展金融信用体系建设,有效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
亮点之三:涉农资金整合机制不断完善。“黄石以县(市)区为平台,开展涉农资金整合机制创新,初步建立了‘性质不变、管理不变、各记其功、统筹使用’的财政涉农专项资金统筹使用工作机制。”黄石市农办副主任刘晨介绍,2014年黄石共统筹整合涉农财政专项资金5.5亿元,多个以前无法开展的比较大的交通、水利项目得以全面开工。如大冶整合资金3.8亿元,成功创建乡村园博园。
亮点之四:强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农村是法治建设相对薄弱的领域,必须加快完善农业农村法律体系,善于运用法治方式推进绿色化发展。2013年9月22日,黄石市公安局环境保护警察支队成立。自此,‘生态执法’有了强有力的法制保障。”张家胜说,“下一步,我们将把绿色化发展纳入法律的刚性约束,对踩红线者,严肃追究和惩处。”
……
采访期间,黄石的同志一再向记者发出邀请:“今年9月第二届乡村园博会,规模比去年更大,欢迎你们到时再来采访,亲身感受一下花海魅力。”从茗山乡“芳香经济”的实践,让我们看到了黄石市从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走向生态立市产业强市的亮丽而精彩的一笔。经受转型蜕变的黄石,其绿色化发展的探索实践,不仅是黄石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推进绿色化发展的有益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