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端午节被过成了“粽子节”,粽子无疑成了这个时节的重要内容。关于粽子,南有“咸粽党”,北有“甜粽党”,而不仅是“馅料”不同,粽叶也丰富多彩,各地的人们就地取材,把不同植物的叶子运用到这款美味。
箬叶
“青箬裹盐归峒客,绿叶包饭趁虚人”。唐朝韩愈的诗就记载了以箬叶包粽子了。箬叶是箬竹的叶片,箬竹是禾本科竹亚科的灌木型植物,在杭州很常见,江南的粽子多是以箬叶包裹。尽管箬竹矮小,叶片却着实不小,通常有40厘米长、10厘米宽,并且韧性很好。所以很早被古人利用做斗笠。
箬叶颜色鲜绿,叶片中散发出“粽叶黄酮”和“粽叶多糖”,气味清香。
苇叶
北方鲜有箬竹生长,但粽子节也得过啊!于是智慧的人们就地取材,到滩涂湿地边繁茂的芦苇。芦苇叶子长达40厘米,宽也有10厘米,苇叶的香味,来自叶中的“戊聚糖”和“薏苡素”。不过叶片质地较软,韧性不足,所以包裹苇叶粽子还得讲究技巧,差不多是从明代才开始以苇叶包粽子的。不过,芦苇生活范围广大,除了北方人用它包粽子,南方安徽、江苏等地的人们,也常用苇叶包粽子。
芭蕉叶
端午包粽子不只是汉民族的习俗,在云南的傣族也会用当地盛产的芭蕉叶包裹糯米制成粽子,傣语“毫栋贵”,芭蕉叶也有特殊的清香,而它动辄长达2米宽达30厘米的身材,也是粽叶家族中最霸气的了。
柊叶
在广东肇庆,人们喜欢吃一种叫做“裹蒸”的食品,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粽子,但是和粽子相似,也是以糯米加馅料,以柊叶包裹蒸熟。柊叶属于竹芋科柊叶属,形状像芭蕉叶,叶片的韧性很好,还有清香味儿,据说柊叶还有解表退热、清凉止血的功效。不过,柊叶也只产于我国南部的广东、广西、云南等地的密林里。
甘蔗叶
甘蔗叶包粽子,听上去有些怪异,不过在我国福建、广东等地,有些地方确实以甘蔗叶包粽子,而且细长的甘蔗叶包裹出的粽子小而美,还有甘甜的滋味。
菰叶
西晋《岳阳风土记》:“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可见,以菰叶包粽子的历史久远,这种水生植物原本是作为粮食作物种植,其叶子长有1米、宽3厘米,所以包裹的粽子也小巧。将九张菰叶包裹小粽子扎成一串,就是古代的“九子粽”,不过现在菰叶包粽已成为一种古典的念想罢了,已经找不到这样的习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