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万象 » 农民进城落户要跨几道坎?

农民进城落户要跨几道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6-03-10  浏览次数:240
导读:3月开学季,老家在湖北咸丰县农村的熊国伟又开始睡不着觉了。这个长年在外打工的建筑工人,一年八九万元的收入,小日子过得还算...

3月开学季,老家在湖北咸丰县农村的熊国伟又开始睡不着觉了。这个长年在外打工的建筑工人,一年八九万元的收入,小日子过得还算不错。可是女儿的上学问题让他伤透脑筋、烦恼不已。因为户口还在农村,女儿没法进城读书。一开学,她就成了留守儿童。

这个小家庭的烦恼牵动着全社会的关心关注。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一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熊国伟有可能成为这一亿分之一。

目前,我国有2.7亿农民工,他们惜别故土追寻梦想,投奔到陌生的城市辛勤劳作,为城市创造财富,成为文明城市的重要建设者,理应得到关注、受到关怀。

户籍、住房、就业、医疗、子女教育、社会保障,这是农民变市民亟待跨越的几道坎。这些问题,同样成为会场内外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

1、落户:大城市难进,小城市成鸡肋?

调查显示,现在60%-70%的农民工进城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打工,还希望能够把户口真正落下来。

像熊国伟一样的农民工是否愿意进城落户,选择在哪儿落户?“两会”前夕,长期关注城镇化问题的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在调研中发现,农民工进城落户的意愿强烈与否,主要取决于城市吸引力大小。

“农民工进城首选的不是小城市,而是一二线大城市,这与政策上优先放开小城镇的户籍,步调不完全一致。”蔡继明说,归根结底还是吸引力的问题。大城市能够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相当充分的就业岗位,只要进城带来的收益大于打拼的苦闷,这种流动就不会终止。

而全国政协委员、人社部原副部长杨志明调研发现,和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可以说是“拉着拉杆箱进城”。老一代是进城挣钱、回家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则有更强烈的意愿留在城市。这样一来,及时出台配套政策也就变得更为重要。

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大城市难进,小城市成鸡肋”问题,蔡继明建议,要改变这种现状,一方面要打造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城市群,以此来吸引农民工到中西部小城镇落户。另一方面,集中了最优质、数量最多的公共资源的特大、超大城市,也要降低农民工进城门槛。

杨志明则认为,无论政策如何放开,受制于各种现实因素,并不是每个农民工都能进城落户。对此,政府应该通过完善居住证制度,为他们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

2、购房:农民工成“接盘侠”?

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进城农民工及其家属的城镇住房问题。现在国内需求乏力,消费一直上不去,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很好的扩大内需的途径。

农民工进城,是否有利于去库存?蔡继明给出的答案很明确,不能指望农民工进城购房去库存。“因为这个群体的收入水平决定了,他们不是城市房地产市场去库存的‘接盘侠’。”他算了这么一笔账:当前全国商品住房平均售价约为每平方米6500元,按照70平方米估算,加上税费、装修等费用,买一套房子保守地说也需要50万元。事实上,相关数据显示,外出农民工月平均收入2864元。按一个农民工家庭有两个人工作来计算,家庭年收入约为5万元,也就是说,买一套房,需要拿出10年的家庭收入。

“要想真正释放农民工的住房需求,政府必须给予相应补贴,同时对房地产市场的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降低房价,让农民工买得起。”蔡继明说。

对于这个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国威电子车间副主任易凤娇认为,只要能够降低城市入户门槛,“留住”以往“流动”的农民工,那么对于工作相对稳定的技术农民工群体而言,购房需求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政府需要加快建设公租房和保障房,以满足异地务工人员的住房需求。以房留人,让农民工真正“住在”城市。

3、就业:城市进得去,留得下有多难?

农民工进城,有了住所,还得有活干。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农民工技能提升计划,每年培训农民工2000万人次。到2020年前,使农民工都能享受一次政府补贴的技能培训,基本消除无技能上岗的现象。

杨志明透露,目前农民工经过政府补贴技能培训的约有1/3。大城市多数实行的是积分落户制。有技能的先落户,技能少的后落户,没技能的难落户。农民工不掌握技能很容易成为城市里的匆匆过客。

怎样才能让农民工掌握一技之长,在城市有一份收入相对稳定的职业?民建中央向全国政协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提高城镇化劳动力供给质量的提案。提案指出,提升农民工就业技能、岗位技能和创业能力,应该为农民工提供一个具有弹性、多层次、多选择、多模式的持续进修机制。建立在岗农民工“干中学”培训体系,整合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资源,将在岗农民工纳入重点扶持的职业培训项目之中。

在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沧州市政协副主席何香久看来,农民工就业保障仍有待完善。改革创新农民工就业培训模式,构建“以政府投入为主,受益主体为辅”的多元化培训投入机制,确保农民工具备相应职业技能,建立就业培训的激励机制,规范职业培训市场。同时,要构建农民工双向流迁就业体系,为农民工回乡创业提供政策、资金支持。

4、待遇:公共服务如何完善?

农民市民化,最终还要融入城市,跟城里人一样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是他们的梦想。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教育是最重要的基石。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宋永忠建议,进一步完善随迁子女就读体制机制,按比例分级承担公共教育经费,支持流入地建公办学校及其他教育资源;实施“流动编制”教师聘用改革,招聘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师资作为流动编制教师,与公办教师享受同工同酬和鼓励保障;促进公共教育实现方式的多元化,通过政府购买教育服务、委托社会机构管理、建立特许学校等方式,缓解公办教育压力。

针对农民工福利不完善所积累的现实困难,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建

军呼吁,国家立法或出台政策统一全国农民工养老制度,加大力度统筹和规范解决老年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医保、福利等基本保障,务求全覆盖,应保尽保落到实处。

在具体措施上,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力帆集团质量中心成品检验部组长邹先荣建议,从三方面筹集养老资金,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承担1/3,地方财政承担1/3,农民工家庭分担1/3,解决一代农民工养老及后顾之忧。第二代达到退休年龄在用人单位未缴纳十五年养老保险的农民工,政府出台政策允许按退休当年社平工资补齐养老保险,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要求用人单位必须强制性为在职职工购买养老保险。

同城同待遇涉及到方方面面,资金压力巨大,钱从哪里来?云南省红河州正在试点全国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综合改革,全国人大代表、红河州州长杨福生建议,建立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在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合理确定中央、省、州(市)、县各级政府的事权,建立健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分担机制。在政策保障方面,制定推进人口市民化的激励政策,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城乡建设用地等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规模挂钩机制。

“除了完善社会保障,还要重视农民工心理融入状态,让他们找到在城市的归属感。”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总公司七建集团公司劳务领包队队长康仁表示,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心理上的适应格外重要。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应加大对进城农民工的关心关爱力度,让他们能够真正融入城市。

巨晓林代表: 养老保险应实现异地缴纳

“年轻时还可以打打工,等老了连养老金都没有怎么办?”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巨晓林建议,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更好地维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巨晓林到陕西老家调研发现,全村27个农民工中,只有3人所在的企业为他们缴纳了养老保险。企业钻漏子,农民工本身也不介意。为此,巨晓林建议,政府部门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让农民工都能认识到缴纳养老保险的重要性。同时,应该打通养老金异地缴纳渠道,使社保账户能够跟着本人走。他还希望能统一为每个农民工提供一张养老保险“一卡通”,账户和银行关联。农民工即使换了工作地和用工方,也可以续缴养老保险。

曾香桂代表: 解除农民工进城后顾之忧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东莞市瑞丰物业公司工会主席曾香桂建议,加快农民工市民化,为农民工打造一个完整的家庭。现在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农民工的落户意愿不是很高,主要担心如果失去了土地,再失业的话,生活没有任何保障。只有土地确权完成,能够上市流转了,农民工才会放心落户。

另外,还有一个融合的问题。像居住、看病、子女上学等方面的需求,城镇社区的配套服务要覆盖到农民工和他们的子女。社区学堂是一个很好的措施,通过社区学堂,农民工可以提升技能,比如进行电商、微商培训,靠自己的努力去创业;另外,社区学堂还有助于农民与社区居民融为一体。

张全收代表: 实施农民工技能提升计划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上蔡县朱里镇拐子杨村党支书、深圳全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全收建议,国家要出台政策,鼓励实施农民工素质提升和技能提升计划,对参加素质提升和职业技能提升的企业给予补贴,对取得技能证书的农民工,在落户、子女入学、就医等方面给予优待。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来发挥企业、农民工的积极性,让农民工在职业技能培训中成长为稳定的高技能产业工人。还要学习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模式,作为人口和制造业大国,国家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于没考上大学的孩子,通过学费补贴鼓励他们上职业学校;对已经参加工作的农民工,用专项资金支持他们在工作中接受培训,实现其技能提升、自我增值和产业发展三同步,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

薛海英代表: 为环卫工设立救助基金

作为一名在天津滨海新区一线工作了20多年的环卫工人,全国人大代表薛海英说:“我身边的许多工友都不太懂得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比如在社保、休假、子女教育等方面。个别用人单位对于农民工的权益保障意识也不够强。”她认为,要让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就应使他们在社会保障、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逐渐能够和市民享受同等待遇,尽快完善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户籍制度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我建议加大对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为环卫工等工种设立重大疾病救助基金,用制度来保障农民工享受带薪年假,并且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和理解农民工的良好氛围,加快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步伐。”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