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科技示范户培训班上,技术指导员与科技示范户对接时,示范户们反馈了一个信息:在作物种植过程中,土地和人一样,越种越“馋”,头一年施多少肥,打多少产量,第二年还施那么多肥,产量反而会相对下降,必须提高前一年的施肥量,才能维持原来的作物产量,这话有无道理呢?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话有一定道理,而这个道理不是因为土“馋”造成的,而是由于作物收获后带走了部分养分,造成了土壤肥力的耗竭,必须及时加以科学补充。因此要通过土壤化验,知道作物收获后土地还有多少“家底”,什么营养够用,什么肥分缺乏,采取“对症下药”,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做到配方施肥或平衡施肥,这样才能实现节省肥料、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在科学上解决土地越种越“馋”的弊病,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