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本应是丰收在望的时节,然而玉米田里出现的缺粒、空棵、秃尖、“满天星”、“半边脸”等现象,却让河南、安徽等地的很多农民苦恼不已。玉米缺粒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是种子有问题,还是种植管理方式不对,又或是因为天气原因呢?请看记者深入部分主产区的一线报道。——编者
玉米缺粒农民愁 高温热害是“祸首”
“今年玉米的收成可能不会太好,在授粉阶段受高温的影响,很多玉米棒现在只有稀疏的几个籽。”8月30日,在河南省项城市高寺镇楼堤村种粮大户邵迎奎说起自家的玉米长势很泄气。“部分地块今年受灾很严重,产量有可能减产30%~50%。”
高温热害易使玉米缺粒减产
邵迎奎今年种的400多亩玉米普遍受到了高温热害的影响。他告诉记者,从邻居们的玉米长势情况看,这应该与玉米品种关联不大,因为大家种不同品种的玉米都出现了相同的情况。
在息县彭店乡,种粮大户柳学友正在地里忙着给玉米浇水。“今年农业生产情况差得很啊,前期下了一场大雨,涝了一次,现在又旱起来了,最主要的是玉米在授粉期间田间出现高温高湿,把玉米花粉都热死了,有的玉米都没结籽。”柳学友说着也是愁眉苦脸。
今年种了2000多亩玉米的柳学友和邵迎奎遇到了相同的问题,大部分玉米受到高温热害后出现玉米穗秃顶缺粒。河南省玉米产业体系首席专家陈彦惠介绍,玉米开花授粉期间受高温热害影响,易造成花粉活力下降甚至是死亡,导致结实不良,但这不能称为病。
河南省农科院粮作所研究员唐保军介绍,今年全省夏玉米抽穗扬花期热害发生区域主要集中在驻马店、信阳、周口等地区。具体是7月24日至8月1日气温高于32℃~35℃不利于玉米授粉,导致玉米花粉活力降低或花粉死亡,吐丝困难,或花丝丧失受精能力,不能完成授粉结实过程,结实率下降。温度持续超过30℃、相对湿度在60%以下时,开花甚少,雌穗不能正常受精,出现严重缺粒,造成减产。
农民急需抗高温热害品种
柳学友告诉记者,往年受高温热害的影响都比较轻,曾在2013年出现过一次,但那时玉米也只是小范围缺粒少籽。“种了这么多年玉米,至今还没有种过对高温热害有抗性的品种。”
对于玉米品种,邵迎奎也提出了需求,“七月十五定年成,玉米就这样了,今年雨水基本上调顺,遇到了玉米扬花期高温,也确实没招了,不是说打药施肥就能解决问题的。明年种玉米时就要考虑对高温热害具有抗性的品种了。”吃一堑,长一智,邵迎奎为明年种植玉米积累了经验。
而在滑县白道口镇西河京村,种粮大户黄国兴看着自家的100多亩玉米长势不由得露出了笑容。“今年的玉米长势还行,虽然前段时间因为气温高玉米授粉受到一些影响,但影响不大,玉米棒只是稍微有点虚尖。”这几日黄国兴每天都到地里面转几圈,密切关注玉米的长势情况。
为了降低种植风险,黄国兴有自己的一套种植模式。“多选几个品种,比如今年种的‘中科玉505’对抗热性效果就比较好,而且它的抗病性特别强,玉米棒长得还比较大。”老黄说着很得意。但对于品种选择老黄一直比较谨慎,“‘中科玉505’是新品种,不敢大面积种,明年考虑增加种植面积。”
如何减少种植损失?柳学友和邵迎奎种小麦时吃过自然灾害的亏,今年都为自家的玉米买了保险。“去年种玉米赔钱了,对于玉米行情也一直不看好,用保险托底就是为了防止天灾时出现减产绝收,不至于赔太多。”邵迎奎说起来很无奈。
而黄国兴的玉米虽然受高温热害影响不大,但前期连续降雨田间出现脱肥。“虽然及时追肥但产量可能会受到影响。既然有减产的趋势,就要把损失补上,我将用‘晚收技术’让玉米充分灌浆增加产量,晚收10天能增产50公斤~100公斤。”种田的“老把式”还积极向邻居们推广晚收技术。
玉米高温热害可预防
记者从河南省农业厅了解到,玉米高温热害存在于省内局部地区,且多成片发生,由于现在还没有到收获期,只是部分在家的农民反映玉米受高温热害导致结实不良现象,而对于那些外出打工的农民,调查起来也比较困难,到收获前受灾情况过能反映出来。
如何预防玉米高温热害?
河南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驻马店综合试验站站长、研究员王成业指出,夏玉米处于抽雄吐丝期时,是对高温最敏感的时期,为减轻高温对这部分夏玉米的危害,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采取灌水降温、人工辅助授粉、叶面喷肥等防范措施。同时应割除严重受害植株,改善田间小气候,减轻病虫害发生,增加单株生产能力,减轻产量损失;中耕培土防倒伏;科学水肥一体化管理防早衰,可结合灌水追施攻粒肥提高千粒重。
调查发现,玉米雄穗较大、分枝较多、花期耐高温的品种结实相对要好,“郑单538”、“德单5号”等国内基因较多的稳产高产品种表现出很强抗热性,结实情况比较好。唐保军介绍,高温热害虽然属于小概率事件,但是不可掉以轻心。明年种植玉米时要提前注意几点:一要研究本地区常年最高温时段发生的频率,通过调整播种期让吐丝开花期错开高温天气;二要选择耐高温的稳产品种;三要搞好品种搭配种植。
安徽部分地区玉米缺粒严重—— 主因是扬花期遭遇气象灾害
“俺的玉米不知啥原因全长瘪了,是不是买的种子有问题?”最近一段时期,皖北平原的不少农民发现自家种植的玉米呈现“病状”,纷纷向当地植保站反映和投诉。
“8月15日,安徽省农委发布《须防玉米水稻高温热害》的预警。当时安徽夏玉米处于拔节至抽雄期,连续高温天气增加了一季稻抽穗扬花期和夏玉米抽雄期发生高温热害的风险。已经提醒各地应注意加强肥水管理,及时施肥、中耕除草和防治病虫害,保证秋收作物的正常生长。”安徽省农委种植业局局长牛运生告诉记者,但黄淮海平原部分玉米种植户依然出现防护工作不到位,高温热害病现状严重现象。
安徽省植保专家奔赴这些反映较强烈的地区现场走访查看,发现玉米缺粒现象在大田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侧面不实,即果穗一侧自基部到顶部整行没有籽粒,穗型多向缺粒一侧弯曲;二是整个果穗结粒较少,在果穗上呈散乱分布;三是果穗基部不实,即果穗的下部有一部分不结实。除此之外,侧面不结实、整个果穗结粒较少现象也较为严重。
位于亳州的蒙城县是安徽省的玉米主产县,种植面积约在120万亩左右。
“玉米扬花期时遭遇连续高温,让我们这些从事农业工作的同志不仅暗暗担心,立即下田间地头进行调研,及时发布了预警服务信息。目前大田玉米成势还比较良好,比我们预想的情况要好得多。”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高波介绍,他们通过调查发现:在6月10日前播种的田块,玉米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缺粒花粒现象,缺粒程度在5%~25%之间;6月13日~15日之间播种的,缺粒程度在10%以内;6月15日以后播种的几乎没有影响。
安徽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的相关专家介绍,玉米结实不良因素主要为温度、湿度不适宜。玉米开花最适宜的温度为22℃~26℃,最适宜的相对湿度为65%~90%。抽雄前干旱使果穗顶部小花发育不良,雌穗吐丝推迟;抽雄后干旱缺水,雌穗吐丝也会推迟,从而雄穗开花与雌穗吐丝的间隔时间相对延长,造成花期不遇,影响授粉;散粉期间温度高、相对湿度低,花粉丧失了生命力,只有少量花丝受粉,因而出现缺粒现象。
大喇叭口期至抽穗前,是玉米需肥量最大的时期。若遇天气干旱,会影响雄穗的正常开花和雌穗花丝的抽出,造成抽雄提前和吐丝延迟,花粉的生命力弱,花丝容易枯萎,造成受粉结实不良。
玉米授粉期,若遇到阴雨连绵光照不足天气,花粉吸水膨胀破裂死亡或粘成团状,也会丧失受粉能力,使雌穗花丝不能及时受粉,会造成空棵或“满天星”结实不良。
玉米开花授粉期天气温度连续几天超过35℃,空气温度高,相对湿度降低,会造成雌穗花丝接受花粉能力减弱,雄穗花粉生活力降低,生存时间缩短,导致结实不良。
营养代谢不良同样会造成授粉问题。玉米雌穗分化阶段营养不足,光合作用弱,有机物质积累少,使雌穗发育不良,而导致空棵,或影响受粉率;营养过剩会造成营养生长旺盛,生殖生长减弱,影响雌穗正常发育,导致玉米不结实或结实不良。
记者从安徽省蒙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了解到,玉米缺粒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高温热害
在土壤墒情不足的情况下,若玉米花粒期(抽雄吐丝至扬花授粉)气温≥32℃(超过8小时)或≥35℃(1~2小时)或≥38℃(持续1小时),光合效率下降40%,玉米植株抗逆性急速下降,严重影响正常的散粉、吐丝及授粉,结实性大大降低,易形成缺粒或秃顶。玉米花粒期气温高于32℃~35℃时不利于授粉,会导致玉米花粉活力降低或花粉死亡,造成吐丝困难,或花丝丧失受精能力,不能完成授粉结实过程,雌雄穗不协调,结实率下降,从而形成果穗秃顶或缺粒。
7月23日至8月2日,蒙城县部分玉米正处于花粒期(抽雄吐丝至扬花授粉),气温持续偏高,日最高气温均在35℃以上,特别是7月下旬,蒙城县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平均值高2.5℃,日极端最高气温36.7℃,是造成玉米缺粒的主要因素。
墒情不足
据蒙城县土肥站7月24日土壤墒情监测结果:全县土壤0~20厘米土层相对含水量为65.4%左右,土壤墒情不足,尤其是土壤表墒严重不足,部分田块旱情较重。7月26日,全县有小到中雨过程,但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未能彻底缓解土壤旱情。
7月下旬降水量44.2毫米,较常年偏少32.7%,而此期玉米正常生长发育适宜含水量为75%~80%,土壤墒情不足等严重影响了玉米的生长发育,对玉米抽雄、吐丝、授粉、结实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调查发现6月月26日降雨量在30毫米以上的地块,缺粒程度在5%~15%,降雨量小于30毫米的田块,缺粒程度在10%~20%之间。
在6月10日前播种的田块,玉米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缺粒花粒现象,缺粒程度在5%~25%之间;6月13日~15日之间播种的,缺粒程度在10%以内;6月15日以后播种的几乎没有影响。同是6月10日前播种的玉米,生育期偏长的品种,缺粒程度比生育期偏短的品种相对较低;6月15日后播种的玉米,缺粒极少。由此看出,同一播期不同品种及同一品种不同播期,田间缺粒表现程度均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