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人物 » 白利国和他的“树下乘凉梦”

白利国和他的“树下乘凉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7-06-03  浏览次数:368
导读:白利国(右)在村食用菌基地与农户交流种植经验。  刘现庄村村民搬入新居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白利国(右二)和村干部一起谋划村...

白利国(右)在村食用菌基地与农户交流种植经验。

  刘现庄村村民搬入新居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白利国(右二)和村干部一起谋划村发展规划。

  本报记者李琭璐文/图

  白利国很忙,这从他带着风声的脚步可看出一二。略微松弛的皮肤和显露的皱纹也在提醒着记者,这个在不远处站着和乡亲们亲切拉家常的男人已经48岁了。

  今年是白利国在河北省玉田县刘现庄当村支书的第8个年头。8年里,坊间对他的评价可谓大不相同。几年前一些人不理解,也有点嫉妒,话里话外带着“酸气”:“白老板谁能比?钱赚得多,人也做得好。”如今,嫉妒变成了服气:“白书记人厚道,实在!”

  为什么是白利国在40岁时被大家高票选举为刘现庄村支书?是什么让他一次又一次挑起大梁,成为农民心中的顶梁柱?是什么让他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是什么让他被评为全国农村致富带头人十大标兵?仅仅是因为有“魄力”“胆识”“雄心”吗?

  白利国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梦:“我梦见我们村的村民过着城里人都羡慕的生活,家家住在宽敞整洁的新民居里,社区配套设施齐全,人人拥有健康档案,定期免费体检,村里成立了专业合作社,随时解决经营困难,村民精神世界丰富饱满。我走过去,坐在槐树下和乡亲们乘凉。于是我就把这个梦取了个名字,叫作‘树下乘凉梦’。”

  致富梦——

  “对自己认准的事情、认准的方向,勇于决策,敢于投身,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白利国的人生就像一个圆,从儿时热恋的故土出发,最终又回到原点。若满足于当年现状,年轻时的他无疑已“幸福圆满”:拥有多家自有企业,资产过亿,日子红火,家庭幸福。

  与其他普通农民不同,眼前的白利国黑色西裤合身,衬衣妥帖适宜,略微沙哑的声音被他戏称为“磁性”,个子高大挺拔,走路带风,这一切似乎都符合传统的事业型男人的标准。但白利国脚上泛黄的军绿色球鞋、裤腿上沾满的泥土暴露了一切,无论何种穿着,他依然是那个与土地血脉相连的人。

  刘现庄紧邻“京东第一大集”河北玉田县鸦鸿桥镇,虽然守着优越的地理位置,曾经却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穷村。小时候,白利国穿的黑棉袄是姐姐穿过的花棉袄染的,穿的凉鞋是姐姐穿旧了改的,上初中还穿着姐姐的“偏开口”裤子……像白家这样穷困的生活,在那时的刘现庄里司空见惯。

  11岁,他还在读小学四年级,已经琢磨做“买卖”了。村里有一家冰棍厂,他就在周末或放假时,背起表兄的冰棍箱,走街串巷,或骄阳或暴雨,奔跑着,吆喝着。成长的过程中,白利国打过的零工不计其数,奔波疲累,收入甚微。终于,他在村里的鞭炮厂拿上了一天1.6元的固定工资。

  一个月若是30天,则月薪只有48元。可白利国给自己设定了目标:每月必须交给父母50元,他用“加班”逼自己,每月最少挣到50.5元,最多则54元。50元之外,才留给自己。为了赚钱,尚未成年的他不惜力。鞭炮厂需要去唐山进硝酸钾,他骑自行车40多公里,多晚都不在外吃饭,就为落下2.2元补助。

  这段经历对白利国弥足珍贵,骨子里不安分的白利国继续做“买卖。”他和姐夫听说在北京倒卖二手汽车能够赚钱,一起贷款8万元到了北京。初涉商海,哪知浪高风险,首战血本无归,落魄的两人只剩下1块多钱,根本没法回家。而从北京到唐山火车票需要4块多,他们只好从天津绕行,每人买了5角钱站台票,火车上遇到查票时东躲西藏,从唐山火车站下车后都没钱坐公交,一直步行到天亮才到家。

  8万贷款再加上利息,给了白利国重重一拳。可那样的窘境,也没能让他低头。再回鞭炮厂上班已是1989年,100多名员工,他从工人到班长再到技术员、车间主任,负责生产。做鞭炮利润高但风险大,需要的是胆大心细,勇敢果断。装药是鞭炮厂最为危险的环节,他带领工人每天早晨4点上班,4点至8点,早晨空气好,安静,这段时间做最危险的工作——装药,没有打扰,相对安全,他要求8点前必须装完,剩余的工序,如卷筒、安装引线、包装、花皮,这些相对简单的工作放在白天做。开鞭炮厂20多年,最危险时他都在现场,没出过任何事故。

  为了赚钱,他还与人合伙贷款“养”了一辆出租车,还雇人开货车拉货。然而,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在1994年,养的那辆车出了两次车祸,白利国要赔1.4万元。

  “儿子,这是家里所有的钱,再加上借的两千,你先把窟窿堵上。”父亲解嘲地说,“搂了一冬的柴火,一把火烧光喽!”父亲的乐观和坚毅,在白利国的骨子里注入了一种力量。

  白利国有一双很特别的手:宽大、厚实、粗糙,双手能拿起20挂鞭。也是这双手,指挥各路人员装药、卷筒、安装引线……一个手势,工人们便心领神会,顺着白利国所指的方向,顺势而行。

  1993年,他接手鞭炮厂当厂长,当时企业员工已8个月未发工资,光欠下的外债就800万元。从那时起,他就一头扎进厂里,一边带领员工们苦干,一边思考着如何提振大伙儿的信心、让企业活起来。东找西借甚至把自家卖粮、卖棉花的钱都拿到厂里垫本、给工人开支,白利国赢得了员工的信赖。到2000年时,他不但还清了外债,企业净资产达到了2500万元,员工的工资翻了两番多,还将一个濒临倒闭的鞭炮厂变成了一个现代烟花制造与销售企业。

  后来,白利国联合周边企业筹资2000万元兴建了“刘现庄发达工业园区”,吸引8家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入驻园区,安排村里700多人进厂当了工人。“2010年时,我们公司就拥有钢管、彩印、矿山、铸钢、投资、房地产开发等9家企业,不愁钱。”面前的白利国仰着脸,突然就笑了:“日子真的好起来了。”

  “自己富了,绝不忘乡亲。”宽裕了的白利国,并没有“忘本”。村里谁有难处,他出人出钱出力。他的厂子里,优先安置的也都是本村的百姓。虽然尽心尽力,可是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刘现庄人,看到村里仍是老样子:低矮的土房、扬沙的土地、大半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亲们,他心里总觉得亏欠了什么。

  共富梦——

  “全村两千口人都跟我富起来,比我企业做大做强更有意义,这才是我最大的梦想。”

  “利国,这几年你在外面干得不错,大家伙儿都羡慕。你能不能回来接替我,让乡亲们沾沾光?”那是2008年底,时任刘现庄党总支书记的刘德茹找到白利国,请他回村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白利国陷入了两难。回村,就把自己拴住了,可企业离不开他,更何况刘现庄姓刘的占八成,而白家单门独户的,大伙儿也许不买他的账;不回村,也许就没机会实现自己藏在心底的大梦想,让乡亲们住楼房,当市民,过上让城里人都羡慕的日子。

  思来想去,白利国拿不定主意。没过几天,镇里、村里一拨儿接一拨儿来人给他做工作——

  这个说:“利国,咱们村开会讨论了几次,大家一致认为你最合适当这个村支书。”

  那个说:“利国回来吧,咱村好多老人都是看着你长大的。山不亲水亲,水不亲人亲,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呢!咱村里就属你在外混得好,你自己日子过好了,就眼睁睁看着乡亲们受穷?”

  夜不能寐,寝食难安。

  “兄弟媳妇,这事,你必须支持!”镇党委书记董仕成怕白利国妻子李荣娟反对,继而又开始给她做工作。“逼上梁山!”李荣娟用4个字总结。

  “荣娟,我用了20多年实现了自己的致富梦,后面几十年,就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吧!”

  一诺千金。2009年1月,白利国高票当选刘现庄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后,面对全村父老的殷殷期待,他现场郑重许下了“双百万”的诺言,即实现家家拥有百万资产和百万存款,建成实实在在的小康村。

  “小伙子,咱们把墙再刷一遍,刷完再画点儿图案。”大日头下低头专注粉刷墙体、汗水湿透后背的白利国,像极了农民。

  粉刷好墙壁,白利国忙不迭地来到食堂,“今天做几个菜?别怕花钱,村里老人多,一定挑新鲜的菜买。”淡定指挥、周密部署的白利国,又像极了领导。

  庄稼人懒散惯了,以前村里若让谁出工,只有一个动作,伸手:拿钱来。而眼前,白利国带领村干部每天出现在大街小巷、田间地头,那些站在一边嗑瓜子、扯闲篇的村民脸上挂不住了,不由自主地加入了村干部们的劳动队伍。修排水沟、整修街道、粉刷墙体、改造厕所、种花种草、村里的主街道——刘现大街高高挂起了红灯笼。

  “白书记,我们什么时候也能住上楼房?”几位从小看着白利国长大的老人问了他几次,白利国上心了,他带领村干部挨家挨户走访,连续召开村“两委”班子会、党员会和村民代表会,决定从村民最盼的事抓起,首先搞新民居。

  “当时,村里一分钱都没有,账面上还有个大窟窿,第一期5000多万元的预算,就是个天文数字。”白利国没和妻子商量,当即决定从企业抽调5000万元过来。新民居建到一半,资金再次出现缺口,贷款下不来。万般无奈,白利国先后卖掉了内蒙古的花炮厂、县内的采石场、服装厂和饮料厂,筹资1.6亿元垫到村里。

  往往,钱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拆迁。建新民居需要村民迁坟,农村有句土话:“穷不迁坟,富不改门。”有些村民非常迷信,怎么都做不下工作。正当白利国发愁的时候,老书记带着村“两委”干部来了,“利国,这罪不能让你一个人受,我们陪着你。只要对大家都有益的事情,群众最终会理解和认可,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就这样,白利国每劝到一户人家,老书记和村“两委”干部一次不落地陪着。“有老书记和干部们的帮助,我有什么理由不再坚持一下?”靠着这样的信念,白利国和村干部用4年半的时间,把525户、2006口人搬进了新居,置换出土地680亩。

  对于卖掉的企业,李荣娟一开始心疼极了。那是2015年年底,村里电费欠费超过100万,供电所按规定拉闸,“马上就到春节,一旦拉闸限电,老百姓怎么过年?”心急如焚的白利国立刻召集村两委开会,村干部们得知情况,纷纷把手头余钱捐出来,剩下的,白利国卖掉给儿子准备的房,再加上卖出的企业尾款全部垫付。“除夕那晚,我下班回来看到街边亮堂堂的,忍不住抹了眼泪,那一刻我好像明白了他的深意。”李荣娟开始以包容、理解代替最初的埋怨、不解。

  有了妻子的支持,白利国花起钱来更加理直气壮——“荣娟,村里要修路,你先给我打200万。”“荣娟,村里的图书室和学校要重新修一修了,你赶快给我打50万过来……”

  建设难,管理更不易。白利国带领村“两委”班子实行集体坐班制、党员代表议事制,推行“四议两公开”制度,签订党员“造福为民”承诺书,每年领导班子开会达350次以上。开始时,为了让村干部有一个适应过程,白利国自己出钱,请大家集体吃早餐,一般是前任老书记刘德茹掌厨。早晨6点,大家来到村里大食堂,一边吃饭,一边开会,研究工作,统一意见。7点到8点之间,村干部到村委会集体办公,共同商议村民事务,接待村民来人来访,每天工作时间在10个小时以上,“啥时候去村委会办事,都能找到人。”这项早晨例会一直坚持至今,虽然后来大家习惯了坐班制度不再集体早餐,但例会从不耽误,即使白利国出差在外,其他“两委”成员仍然自觉开会议事,“如果哪天没有例会,大家反而不习惯了。”村委会副主任刘德存说。

  两年前,白利国犯了严重的腰椎病,几乎不错过一次例会的他怕父母担心,居然住到了村委会。“开会躺着开,大家伙儿用针灸、艾灸、中药、推拿,各种办法都试了,还是起不来床,把我急的。”采访中的李荣娟侧过头,心疼得红了眼圈。

  发展专业合作社、建立工业园区,这让刘现庄农民更有尊严。大家既没有因土地流转失去土地,又摆脱了耕作土地的束缚,变成了离土不离村的工人。白利国这样形容:“刘现庄现在除了上学的孩子和颐养天年的老人,家家户户没有闲人。”

  “如果没有白书记,我们庄发展不到今天。”村委会妇女主任单子东从2009年回到村里,目睹了刘现庄村8年间的巨变。白利国上任后,她仍在亲戚介绍的星烁锯业有限公司上班,但无时无刻不在留意村子里的变化:破旧的墙面粉刷一新,路面修整平坦敞亮,路边的花花草草美丽动人。今天村里修了幼儿园,明天活动中心启动新建,特别是那个“臭名昭著”的大坑不知道何时被填上了,她下班时看到老人们欢快地跳起了广场舞。“这是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村庄吗?”单子东问自己。“更没想到,白书记家竟成了我们庄的银行。哪有这样的人。他们家挣点钱多不容易!若不是我亲眼所见,真不敢相信。”

  作为村干部,白利国不仅以身作则,也对“两委”干部严格要求。新村搬迁,白利国带领村“两委”干部第一批拆;新楼选号,白利国第一个选的顶层五楼,把最好楼层留给群众;门市选号,让村民们先挑,白利国和村“两委”干部最后一批选。

  “只要是村‘两委’定下来的事儿,大家都积极响应。”在全村人共同努力下,仅用8年时间,刘现庄村就实现了由“乡”到“城”、由“村民”到“市民”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家门口的城镇化。”

  未来梦——

  “好村风和好日子同样重要,我们靠乡土文化凝聚人、改造人。”

  民风正则民心齐、村风正则基层稳。好村风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品德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民的价值观。“我们村的孝文化,在这一带可是独一无二的。”村民胡士芸一边介绍,语气中颇有自豪感:“白书记对村里老人好,比我们自己的儿子都好。”

  白利国是村里有名的孝子。让刘现庄乡亲口口相传的是,白利国的父亲白子山1998年心脏病手术需要六七万元,白利国到处借钱给父亲做了心脏搭桥手术,手术休养期间,白利国独自一人昼夜护理了38天。父亲今年已经76岁,健康硬朗,每天与60岁以上老人到孝老大食堂吃早餐,下午到戏迷协会拉弦唱戏,其乐融融。如果不出差,陪父母吃早饭,是白利国雷打不动的功课。他觉得,多陪陪老人是对父母尽孝的最起码要求。

  不过,他并没有把孝敬老人的美德仅仅留在自己家里。让每位老人都安享晚年,这是白利国的宿愿。有一个村民虽然自己过得不错,对年过70岁的老父亲却不愿出钱赡养。为此,白利国天天往这家跑,一连半个月——

  “小赵,你看你爹岁数大了,他把你养这么大,现在他老了,你咋能不管他呢?你要是有什么困难,村里帮你解决。”

  年轻人终被感化,同意每年拿出5000元来赡养父亲。白利国意识到:带领村民致富,道德教育必须同步跟上。光有物质的富裕,没有好的道德风尚,再富裕也不和谐。

  在刘现庄,每一位80岁以上的老人过生日,白利国和村干部们都会带上蛋糕登门为老人祝寿。单子东还记得,有一年他们到一户老人家祝寿,老人竟忘了自己当天过生日,冷锅冷灶,子女都没在身边;第二年老人生日,单子东发现老人的子女都在,村委会到老人家时,子女们正热火朝天地张罗着做饭;第三年,不仅子女在,老人的儿孙从四面八方赶回家给她庆贺生日,“奶奶,祝您生日快乐!”“来了就好,来了就好!”老人的泪水在这一呼一应之间,滚滚落下。

  面对记者,今年70岁的刘兴耕一个劲儿地夸:“白书记人好。我现在不用孩子们,书记给的钱够我花了。”他说的,是指刘现庄村给年满60岁以上老人发放的养老生活补贴,老人们亲切管这叫“零花钱”。除了“零花钱”,刘现庄还定期为老人们免费理发、体检,村里专门建立了能容纳200多位老年人吃饭的村民大食堂,每天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早餐;为55到80岁的老人办理意外伤害保险。

  刘现庄村民中心,巨幅书写的“仁爱始于孝、德义见于教、礼善形于成、和谐缘于道”的庄训格外引人注目,这也是白利国主持提炼的。在他提议下,刘现庄早就明确了“以孝为先,诚信立本,以教存德”的孝善文化核心理念。

  好村风滋润好日子。除了孝文化,白利国更看重乡村凝聚力。他曾组织了一场“爱的力量”的晚会,随着“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的吟唱,白利国率先走向募捐箱,投入1万元,这是他对村中一个白血病患者的爱心。村民们能跟着捐款吗?他有些忐忑。几位老者缓步走上前,投入了几百元钱,三两个年轻人也走了过去,但大部分人纷纷离开了会场,白利国心里一紧,不一会儿,那些退场的人陆续回来,走向募捐箱。最后清点,大家共捐款12万元,“捐款事虽小,但体现了我们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体现了大家互相帮助的淳朴民风,这是正能量的体现。”吞下几片咽喉片,白利国认真地说。

  好村风带来好民风,好民风带来好家风。对于下一代,“狠心”的白利国夫妇早就立了“家规”:“家里的产业没你的事,我小时候就是自己创业,你现在的条件比我好,一切靠你自己。我的钱还有许多事要做。”大学第一年,白利国还允许大儿子白东杰花家里的钱,大二开始,首先有了来自父亲不再给钱的“训诫”,其次,他自己开始打工挣学费和生活费。说到这儿,白利国夫妇相视一笑,

  白利国是乡亲们眼中具有“大农民”情怀的人,他成长于乡土,将自己的人生根基深深扎入农村、农民、农业之中,他抱持“先富带后富,最终共同富”的理想,通过自己在“三农”方面的成功实践,带富一人算一人,带动一方算一方。

  采访回去的路坑坑洼洼,一个刹车,记者歪倒在座椅上。一旁的白利国看了一眼,“没事,这有一个沟,颠了一下。”即使夜幕降临,哪里有沟哪里有坎儿,他心里都一清二楚。车从刘现庄大街开过,他指指侧面的建筑告诉记者,这是刘现庄村的大项目,因为尝到了甜头,所以白利国决定将村民活动中心扩建成两层,这个有着土壤般朴素柔和的质地和本色的男人,正带领刘现庄村从容地迈过“冬天”的门槛,与生机盎然的春天相拥,将一个环境优美、经济繁荣、设施完善、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展现在世人面前。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2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