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万象 » 小岗村二次土地革命:从“大包干”到集中流转

小岗村二次土地革命:从“大包干”到集中流转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3-04-26  来源:时代周报   浏览次数:608
导读:第一次来到小岗的人,或多或少会有些失望。几十年过去了,这个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大包干发源地,同周围的村庄并没有太大区别不...

第一次来到小岗的人,或多或少会有些失望。几十年过去了,这个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大包干”发源地,同周围的村庄并没有太大区别—不像同样久负盛名的江苏华西村那般高楼耸立,也没有河南南街村一样密布的厂房。

但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题名的“凤阳县小岗村”牌楼以及友谊大道两旁的“大包干超市”、“大包干农家菜馆”仍在提醒人们,1978年这里曾轰动全中国。

“眼瞅着华西村、南街村都富起来了,小岗却变化不大。饿是饿不着,但也富不了,农民生活一直没太大改善。”4月15日,曾经的“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现任小岗村村委会主任关友江向时代周报叹息道。

或许正是因此,从2001年起,特别是2008年之后,小岗村开始了另一项改革—土地流转。据小岗村党委副书记吴夕明对时代周报介绍,目前“小岗村将分散的土地重新集中后对外发包,流转总面积达8400多亩,占可耕地面积的44.2%。”

“尽管这与"包产到户"形式上相悖,但并未触动当初那场改革的一个基本成果—土地的家庭承包权。"先分再合"的内在追求也一脉相承,前者是为了温饱,后者是为了进一步致富。”吴夕明说。

三十多年后,小岗村俨然是土地集中发包流转的典型。

然而,本报调查发现,土地重新集中然后对外发包,仅是小岗村新近才开始探索的一种形式。在这之前,小岗村的土地流转多以永久征用的方式,将农户手中的土地变成企业或者私人的财产,总数有3000多亩,且价格普遍较低。

改革第一村的追富梦

4月13日,一个晴朗的周末,一支来自合肥工业大学的自行车队慕名来到小岗村。“小岗村和我们那里的农村差不多嘛,真没想到!”一位队员脱口而出。

同一时间,几部来自上海、南京的旅游大巴停在小岗村村委会大楼前,一些游客还没下车就难掩失望:“怎么还是这个样子?”

35年前,在严俊昌、严宏昌、关友江的带领下,小岗村18名农民冒着风险按下红手印,将村集体土地“分田到户”,拉开了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

然而,30多年过去了,游客期待中的小岗村并未发展得更快一些,也没有真正富起来。

小岗村党委副书记吴夕明承认,2012年小岗村的集体资产仅有410万元。这一年,华西村全年产出超过549亿元,南街村是18.5亿元。

“到2003年,竟然很穷、很乱,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000元,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村集体欠债3万元,人心涣散,村里连续多年没有选出"两委"班子,村里乱建房、乱倒垃圾普遍,环境很差。”这是小岗村党委原第一书记沈浩在一次报告中的话。

作为小岗村第一位由安徽省财政厅下派的驻村“一把手”,2004年沈浩这位处级干部来小岗村肩负的使命,就是改变村里的面貌。

对于小岗村的现状,当年的很多“大包干”带头人同样痛心。1996年,张家港长江村和小岗村结为友谊村,援建了村委会前面的水泥路—友谊大道。当年按下红手印的村民严美昌告诉时代周报,长江村村长第一次来小岗时说“富裕起来的地方不能忘记了小岗”,令他羞愧了很久,“感触很深”。

“向土地求收益只能解决温饱,并不能解决农民的口袋鼓起来的问题。”当年冒着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危险的“大包干”发起者、领头人,原小岗村村委会主任严宏昌对时代周报说。

严宏昌指出,小岗村地势较高,存不住水,农业灌溉用水还得靠上游十多公里外的水库。且地理位置太偏僻,“以前小岗村村民要绕远20多公里,才能达到307省道。”加上底子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小岗的工业基本没什么起色,仅有的三家村办企业也先后被上级政府小溪河镇转移到镇上去了。

1983年,严宏昌曾经到浙江省考察,“那里家家办企业,老百姓富得流油”。第二年,严宏昌筹资5万元办起了小岗村第一个企业—塑料加工厂,“6个月时间,我就赚了好几万,成了名副其实的"万元户"。”可时隔不久,有人找他谈话,批评他“走资本主义道路”,塑料厂被迫关闭。

认为无工不富的严宏昌,又在1993年成立了小岗村农业实业总公司,但企业刚走上正轨,又有人找他谈话说“上面都没有企业,村里办什么企业。”压力之下,严宏昌第二年把企业上交了。2001年,严宏昌劝回在南方打工的大儿子严余山,在村里办起了防伪瓶盖厂。企业红火了不到半年,又因种种原因被迫关闭。

这一切,在沈浩成为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之后有所改变。

2005年,在凤阳县旅游局的帮助下,小岗村建起了“大包干”纪念馆,重现当年农家原貌。县里的旅行社也把小岗纳入凤阳旅游菜单中,一车车拉来客人。2010年,有近80万游客来小岗村观光。

还是在沈浩的劝说下,村里一度开起了10家农家乐餐馆。这也是小岗村半个世纪来的首批饭馆。

2009年沈浩去世之后,安徽财政厅下派的干部是丁俊。“这几年,小岗村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业以及兴办工业,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收入结构从过去单纯的农业收入转为农业、租金、经营和劳务等多元收入。”吴夕明介绍。

与之相应的是,从2005年起,小岗村村民的收入进入上升通道:2005年人均收入4000元,2008年人均收入6600元,2012年突破“万元关”,达到10200元。

“别人都过上了小康生活,我们不能还停留在"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低标准上。”4月14日,“大包干”另一位领头人严俊昌对时代周报说。

值得一提的是,“大包干”前小岗村隶属梨园公社,当时只是一个有20户、115人的生产队。1993年,小岗生产队与相邻的大严生产队合并成小岗行政村,共112户、486人,承包耕地1800亩。2008年3月,在凤阳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中,小岗与石马、严岗合并,现有900多户、4000多人,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可耕土地1.95万亩。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2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