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规划的大面积土地流转,怎能不赔钱?
大面积流转土地后,如何挣钱是关键,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价格呈逐年上升趋势,10年间流转地价格从每亩100元上涨到每亩1500元。
我们来给种植经营大户算一笔账:流转的土地平均一亩要交租金1000元;化肥、种子、农药每亩650多元;农机具、播种、浇地、追肥、除草、收割、人工每亩700元,工人工资及管理费用是主要开支。
这样算下来,平均一亩地的投入超过2350元。如种植玉米,亩产按1100斤,市场收购价1.15元一市斤,折合现金1260元,种植小麦亩产按900斤(正常年份的平均粮食产量),市场收购价1.2元一斤,折合现金1080元。一年夏秋两季的收入合计为2340元,这还没有算第二季的投入,一亩土地还要赔10元,还是在风调雨顺的情况下。
有多大嘴 吃多大馒头
笔者在中部参加一个种粮大户交流会,有位大户道出苦衷:两年前,他拿着打工积攒的十几万元返乡种地,先租了50亩,小赚一把。去年一下发展到500亩,没想到秋收后玉米价格大跌,连本都赔了进去。现在,这500亩地成了烫手山芋,想接着种,可是土地租金、种子化肥要大量资金,自己凑不上,可想退租又退不掉,左右为难。
这些年下乡租地的老板太多了,租金越炒越高,地价高企,跟风租地,靠种粮根本不行。再说,搞农业不光是有钱就行,农忙得雇人,收割要用机器,收回来还要晾晒、仓储,这些问题解决不了,规模越大越难。
道理简单,这位大户当时为何不冷静?他说,政府给补贴、有项目,镇上干部来做工作,脑子一热就上去了,贪多嚼不烂,最终尝到苦果。
时下,不少资本投资农业,都热衷“高大上”,流转土地动辄几万亩,建农业园区一并几个村,如此贪大求快,为什么?
一是老板积极,他们认为农业门槛低、效益好,规模越大利润越多。
二是政府积极,上规模、垒大户,就有了政绩,树起样板。
殊不知,农业生产有其特殊性,回报期长、自然风险高,典型调查显示,规模
经营主体的粮食单产要比普通农户低,大户单产要比小户、散户低,可以说,种粮有了规模未必经济,投资农业不会一夜暴富。
数据显示,到去年年底,全国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4.43亿亩,占比达33.3%。速度背后更应关注质量,有多少是健康理性的流转,有没有违背农民意愿,有没有出现耕地非农化。中国社会科学院一项对7省份的调查显示,40.06%的土地纠纷由土地流转引发。
土地流转,还是不流转?
虽然土地流转遇到各种困境,但并不是说毫无出路,要靠流转土地盈利,必须讲究适度。
到底多大规模算“适度”?经过调查走访,我们发现,龙头企业、合作社经营规模500—1000亩最理想,而个人家庭农场式最好控制在500亩以内。
当然,土地流转也不是唯一规模经营的方式。依托社会化服务体系,采取土地托管、代种等方式,带动广大普通农户,既能发挥一家一户的“精耕细作”,也能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也可以是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
不过,想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还是要从根本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扶持合作社、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补上农业社会化服务这块短板。
其中,政策补贴是最受农民关注的部分。种不种地都可以拿、发放不够及时、数额有不足等都是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想解决补贴的问题,首先要在制度层面落实金融支农政策,安排一定额度农业信贷资金,缓解新型主体季节性、临时性资金需求。
比如前些年,河南省章丘市龙山街道办事处宋家埠村全村的1200亩土地整体流转给了联庆家庭农场,市场价格下跌的玉米被作为青储玉米卖给了养殖场,不但没亏损,反而盈利不少。
这就是个不错的例子。
说到底,只有想尽办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过得体面,才会有人愿意种地。
农医生说:
土地流转面积要根据地形地貌特点因地制宜,绝对不是越大越好,要与城镇化进程、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相适应。当然,个人能力不一样,流转的规模和种植情况也不能同日而语。但无论大小,只要找到最适宜的生产管理模式,将农场经营好,农产品卖个好价钱,这才是摆在每一位农场主面前的根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