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万象 » 茶叶质量鉴定无标准 公众遭遇维权难题

茶叶质量鉴定无标准 公众遭遇维权难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3-07-11  来源:新华网   浏览次数:563

以河南名茶信阳毛尖为例,当地茶叶交易市场所售信阳毛尖不少来自四川、湖北等地。一位不愿具名的茶商介绍,四川的茶叶要比信阳茶叶早熟一个多月,并且价格每斤比信阳毛尖低100多元,在本地茶上市前,很多人会赶到四川大量收购鲜叶,然后用信阳毛尖的工艺炒制售卖。除信阳毛尖之外,诸如龙井、猴魁等名茶也存在许多外来加工仿冒品。

这位茶商告诉记者,此类外地茶,大多数消费者很难甄别出来。“许多茶叶店会先让消费者品茶后再选购茶叶,品茶时经销商就能看出消费者究竟懂不懂。一旦不懂,就可以拿出价格相对便宜的外地茶以信阳毛尖的价格卖出。”

除山寨名优茶外,以次充好、以旧掺新现象也较为普遍。一些茶叶经销商会到茶厂购买散装茶,将低等级的茶叶进行豪华包装,再以高等级茶的名义卖出。“普通消费者很少开装验茶,即使验了也很难判断是否质价相符。”

一些业内人士还告诉记者,以旧掺新在名优茶市场比较严重。例如,清明节期间上市的春茶口感醇香,产量又少,售价相对较高。每年新茶过季后,一些茶商会将剩下的茶叶放入冷库存放,“等到来年用烹调油炒一下,就冒充新茶。或者等新茶上市后,混入新茶中一起出售。”

真假谁来判,乱象谁来管?

茶叶真假到底有没有人说了算?茶叶品鉴论争谁能“一锤定音”?茶叶价值几何到底谁来认定?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茶叶行业并没有可以对茶叶真假、价值进行权威判定的专家,也缺乏统一的认定标准。“中国的茶圈2005年才开始成形,因为圈子比较新,还没有权威专家,鉴定无法达成共识也很正常。”高剑飞说,专业鉴定尚且如此,市场上鱼目混珠、以次充好、以旧掺新的现象就更难查处了。

在王庆看来,茶叶市场乱象的根源在于中国茶产业“散小乱弱”的特点。“‘散’指中国有21个省900多个县产茶,涉茶人口8000多万;‘小’指茶企规模小,散户多;‘乱’指行业标准乱、品牌乱、价格乱;‘弱’指全行业发展能力弱、赢利能力弱。”

王庆说,随着茶叶采摘、加工等成本逐年上升,小茶企为了生存难免会采取以次充好、以旧掺新等手段来获取更大利润;另一方面,混乱的行业标准让消费者难以判断茶叶是否质价相符,这又加重了经销商的投机心理,使茶价更加扑朔迷离。

尽管许多消费者都寄望于成立权威的茶叶鉴定机构、构建统一的茶叶标准体系,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受制于中国茶叶种类繁多及其鲜明的地理特征,很难建立统一的评判标准。

以铁观音为例,根据现行茶叶评定标准,虽有感官评级法,但并不能普遍适用,还要结合不同季节、不同山头、不同风格的具体情况而论。“市场上很多级别和标准都是商家自定,‘自说自话’的标准并不具备太大的参考和指导价值。”

王庆、高剑飞等人认为,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提高茶产业的集中度,建立标准化的工业模式,打造有影响力的茶叶品牌,通过大企业来整合市场、规范标准、统一定价,让消费者以品牌选茶。

“行业逐渐发育成熟,优胜劣汰是必然趋势。最终,不规范的小作坊会被淘汰和兼并,自然会形成大品牌。”高剑飞认为,茶叶属于非标准化的农产品市场,要想过渡到标准市场,要靠集中度,让消费者凭品牌来判断商品价值,“5年到10年,这个事就解决了。”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朱仲海说,大企业爱惜自己的品牌,在质价相符方面做得较好,提高行业集中度也便于监管,形成一套行业自律和外部监管相结合的制度,从而最大限度减少不规范的经营行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