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科技 » 农民信箱 » 治理农田“白色污染”需堵疏结合

治理农田“白色污染”需堵疏结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9-12-03  浏览次数:237
导读:保持农田“本色”,保护和提升农田“地力”,是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多年来,农膜残留困扰着一些地区的农业生产,“白色污...

保持农田“本色”,保护和提升农田“地力”,是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多年来,农膜残留困扰着一些地区的农业生产,“白色污染”成为农田“失色”的重要原因。作为全国农田地膜覆盖面积最大的省区,新疆高度重视农田“白色污染”治理,2016年至今,全区亩均农膜残留量持续下降;去年秋季到今年春季,全区(不含兵团)地膜回收量近12.8万吨,回收率逾76%。


笔者认为,新疆治理农田“白色污染”取得实效,一条重要经验是做好了堵疏结合文章。


先看“堵”。新疆从制度入手,于2016年实施了《农田地膜管理条例》,让“白色污染”治理有章可循。该自治区按照减量使用传统地膜和推广应用安全可控替代产品思路,研发推广无膜栽培、可降解生物地膜等技术;探索针对不同作物、不同栽培方式的降解地膜使用;利用科研院校优势,开发推广秸秆粉碎还田与残膜回收联合作业机械,提升地表残膜回收率。一系列举措,“堵”出了成效。


再看“疏”。新疆精心培育地膜回收体系,千方百计推动残膜回收,并为残膜资源化利用创造条件。围绕地膜回收补贴机制建立、地膜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试点、地膜回收专业合作社扶持培育、残膜回收机械作业补助试点、残膜监测网络构建等环节,构建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体系,形成“回收—加工半成品—成品—销售—再次回收”的完整产业链,让残膜有了好去处,“疏”出了好成果。


治理农田“白色污染”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法律法规、补贴政策、可降解地膜应用回收、残膜资源化利用等一系列问题,需多管齐下、多方联动。其实,无论何种治理方式,都可归结为“堵”或“疏”。笔者相信,围绕这两方面做文章,并建立科学合理的治理机制,一定会让“失色”农田回归“本色”。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