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万象 » 农村教学点,如今怎么办?

农村教学点,如今怎么办?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4-05-16  来源:人民日报  浏览次数:409

“建好村小教学点,是非办好不可的事。”高邮市教育局局长许明介绍,除了要改善硬件,还得留住老师。

据介绍,高邮市通过最近一次区划调整,目前全市44所小学中,村小教学点占近一半,至少30%的学生在此入学。为了保障校园安全及改善办学条件,2011年8月,高邮市教育部门决定,将汤小搬迁至500米开外已经撤并走的原汤庄初中分校。异地重建后,翻修了教学楼、铺好了道路、新建了塑胶操场,并新建了美术、音乐、实验室等专用教室。同时,师生们还将取土的泥塘修整成了生态鱼塘,美化了校园环境;将废弃的垃圾场平整为菜地,种上各种蔬菜、圈养了一些猪和兔,既能让学生劳动实践,又能供应食堂。

近年来,高邮全市的村小有近10个通过重建或改扩建后,教学软硬件环境得以极大改善。自愿从一所初中调往村小教学的数学骨干教师金国娟告诉记者,“农村教学点各方面改善了不少,在办学条件、教师待遇上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教师们也干得很有积极性。”

据介绍,高邮市出台政策,师资配备重点向教学点倾斜,并通过顶岗培训、送教下乡、网络微培训、校际网上结对等途径,不断提升教学点师资素质。从2013年起,该市在公用经费分配上注意向教学点倾斜:不足100名和200名学生的,分别按实有人数的200%、150%计算,寄宿学校按实际人数进行专项经费补贴。

镇安县吸引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教学点任教

条件差生源少,期待更多特岗教师

从2008年通过陕西省的特岗教师招考算起,李伟当乡村教师已经有6个年头了。2009年,他第一次走进陕西省镇安县东川镇黄家湾太白庙村小学的校园时,差点掉下眼泪。从小在县城长大的他,从没见过这样的校园,“教学楼是六排瓦房,操场是一片黄土地,校门与马路不相连通,若碰上雨天,全校师生近100人要走1里多的稀泥路进出。”

近日,记者来到这所太白庙村小学发现,这里的基本教学设施已经具备,但离现代化还有不小距离。这儿学生口中的“多媒体教室”,只有一台电脑,一个投影仪。人人学电脑几乎无法实现。

“你们想通过电脑上课吗?”记者问。学生们忽闪着眼睛,却不见“渴望”。

“你们一定以为学生们都很渴望新鲜事物,但我们知道,如果不去启发,他们很难去‘渴望’。”太白庙小学的副校长告诉记者,“很多农村孩子老实内向,没有那么广的视野,他们不知道自己其实需要更多的电脑。所以,我们的老师需要向上提,也希望领导看看学生们的需要。”

在镇安县,农民大多以务农和外出务工为主,人们普遍收入水平不高。农村教学点的学生多以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为主,有的村子一所小学也就十几个孩子。

如今,李伟已经调到东川镇中心幼儿园当老师,这儿的硬件设施比村里好得多。幼儿园滑梯、蹦床、活动室、消毒柜一应俱全。活动室就是孩子们的课堂,除传统的书籍、教具外,还配有电子钢琴和电视。“家长开始重视教育,政府也加大了投入,这里的教学环境算是不错的了。”李伟说,“目前老师人手不足,还没有提供幼儿在校午餐和午休的条件。中午孩子们由家长接回家,下午两点再送来。有些村里的家长虽然家住得远,也会在镇上租房子陪孩子上学。如果有食堂的话,就方便多了。”

李伟说,特岗教师政策的施行,使得许多大学毕业生愿意来山里当老师。还有外县、外省的年轻人因为“招教”到山区里安了家。2011年8月,李伟特岗教师聘任期满三年,通过考核,正式留任,获得正式教师编制。工资经过两次调涨,月薪从最初的1000多元增加到现在的3000多元。

村级教学点生源少、基础设施不足,怎么留得住招来的特岗教师?除了政策规定外,如何增加村级学校的吸引力也是个难题。“每年都会有新一批的大学生考到山里来任教。现在,我有点希望能够通过教育系统的考试回到县城工作,毕竟父母年纪大了。”对自己未来的去留,李伟已有打算。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