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开始的2013年大学生村官调研工作,近年来倾心于大学生村官工作研究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胡跃高的心里又多了几份期待,因为那些遗留在2012年乃至过去几年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中的问题还没有解决,随着调研的持续,一些新问题也慢慢出现。
很多大学生村官每周在村工作时间不到3天、大学生村官所为与群众期望存在差距、任职期满出岗留任村官的岗位职责不明确……《2012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中的调研结果让很多人看到,这个被社会赋予了高度期望的大学生村官工程仍然有很多课题需要研究解决。
“不管是从基层的认识上,还是从政策扶持上,都还需要努力。”胡跃高说,对于扎根基层,服务农村,很多大学生村官还是有后顾之忧。
“下不去”现象已成主要问题
在大学生村官建设工程“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4项内容中,下得去是第一步。但在胡跃高看来,尽管全国性大学生村官工程已经实施了4年,但这第一步却并没有做好,大学生村官“下不去”现象已经成了积年的老问题。
早在2008年4月中组部和有关部门就《认真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答记者问时就已经明确,“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聘用期间必须在村里工作,乡镇以上机关均不得借调使用。”
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连续5年的调查数据显示,35%左右的大学生村官每周在村工作时间在3天以下。
而“借调”是村官下不去的重要因素。2011年和2012年的调查显示,有20%左右的大学生村官表示被长期借调。
胡跃高也曾到基层调研,他发现有的地方7天都能在村里的大学生村官屈指可数。“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大学生村官下不到村里,就不能了解农村的情况,工作也肯定做不好。”
他记得有一次到北京市大兴区一个乡镇参加一个关于大学生村官的论坛,论坛上那些大学生村官的发言一下就让他听出了哪些是真正下到村里的,哪些是对农村根本不了解的。
“感觉明显不同,有的村官说的时候会有真切的感受,怎么跟村民接触的,在村里都做了哪些工作,对村里的未来工作有哪些想法等,而那些被留在乡镇上的村官则说的话会比较空,对农村的工作几乎没有概念。”
而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他参加的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村官论坛上,总有大学生村官在会议的间隙跑过来对他“倒苦水”。有的大学生村官告诉他,自己也很着急,他们做好了走进农村的准备,甚至都已经做好了下村之后的工作规划,憧憬着该如何有一番作为,但是面对截留,他们却无可奈何。
胡跃高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地方政府要重视。“现在从中央来说对大学生村官已经很重视,但是到地方,情况往往就不那么乐观了。”在调研中,他发现,很多县区和乡镇并没有按照中央规定那样去培养大学生村官,而是把他们当做“零工”来使用,让他们做着打杂、接待等琐碎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