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万象 » 陌生的城市 回不去的故乡:7名记者探亲所见所闻

陌生的城市 回不去的故乡:7名记者探亲所见所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3-02-26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浏览次数:696

挽救哈尔滨“老味道”

马玉忠

建筑,是哈尔滨市很好的名片。

哈尔滨作为颇具殖民色彩的城市,其近代建筑中独特的风格类型——“中华巴洛克”,就是基于中国传统建筑及欧洲巴洛克建筑风格之上的一种近代折中主义建筑类型,是“中西建筑交融”倾向的很好例证。

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大多建于上世纪10—30年代。彼时的道里区及南岗区成为俄国人的“国中之国”,而当时的“傅家甸”(现道外区)处于中东铁路的附属地以外,是中国居民的集居地。随着“闯关东”移民们纷纷踏至,一批精明干练的民族工商业者开商铺、办工厂的范围、规模逐渐扩大,“傅家甸”已显现出商业中心迹象,出现多家老字号商铺,这些民族工商业者纷纷效仿道里区、南岗区的洋人,在道外区腹地建设自己的“小洋楼”,并融入了中国传统的、民族的建筑理念,于是便诞生了中西合璧的中华巴洛克式建筑群落。

中华巴洛克街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富,建筑、院落、街巷、民俗文化反映着哈尔滨城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代表这一地区的发展脉胳,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

然而,历经百年沧桑,旧时的富商宅邸现今已成为数十户百姓共同居住的杂院或挪作他用。虽然基本保持原样,但因年久失修,砖木结构的外墙体均有不同程度的老化、破损。此外,居住活动于此的百姓,并未意识到所居老宅的价值所在,广告牌匾随意地披挂在建筑立面上,墙立面的花饰、雕花围檐每时每刻都在遭受着摧残,许多典型建筑的墙体已经出现裂缝,局部塌陷,成为危房。

由于该建筑群落内只有上水,冬天污水当道,夏天泥泞不堪;区域内道路狭窄,缺少集中供热、下水、煤气等基础设施,百姓出行不便,生活环境条件很差,加之私建乱建严重,存在极大火灾隐患。据统计,该区域内有7941住户,人口两万多人,人口密度堪称哈尔滨市最高,一度成为该市著名的“棚户区”。那些屹立在漫长的岁月中,见证了无数跌宕的故事,也见证了曾经的繁华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落,被快速发展中的大规模城市建设洪流吞没,“中华巴洛克”这一典型的中国近代建筑风格,随时都有消失的危险。

2010年1月,哈尔滨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实施中华巴洛克保护更新项目建设决定,在总体定位上突出哈尔滨历史文化名街品牌,将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成哈尔滨历史文化博览中心、民俗文化展示中心、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中心。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总用地50.27公顷,按照“修旧如旧、落架修缮、更新与改造、拆除新建”的原则进行保护性抢救及改造的同时,同步实施周边道路、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植入新的业态功能,形成集商业、旅游、文化、特色餐饮于一体的多功能核心区,推动传统商业和新兴产业有序转换与衔接,重现老道外开埠时期商业街区的独有魅力。

繁华过,衰落过。如今,随着中华巴洛克保护更新项目的建设,这片全世界保存最完整、最大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落,终于重回当年。

挽救的不仅仅是建筑,更是历史文化,它唤醒的是人们对历史的回忆及众多“老味道”的回归。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2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