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透视
城市为何“居大不易”
30岁的岑先生几年前跟随父亲在北京郊区承包建筑,现在已经“单飞”,手下100多个建筑工人,也成了建筑老板。他在通州买了房,家里几辆轿车。最让他不明白的是,“住在自己的产权房内,还要年年办暂住证。”
和他的“幸运”不同,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在刚开始工作的两三年里至少换过两次工作。不少人为单调的工作而焦虑,对事业的前景感到担忧,对工作满意的人只有一小部分。
今年两会上民建中央提交的一份提案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平台缺乏,职业技能提升乏力。提案举例说,陕西省300多万新生代农民工中,受过职业培训的比例仅为36.9%,他们中的大多数只能从事低端行业。
新生代打工者在忧虑哪些问题?一项调查显示,73.0%的人首选“生活成本高”,56.3%的人认为是“文化活动少”,51.3%的人选择“同工不同酬”。其他问题还有:自己能力低(43.7%),不受尊重(39.3%),社保问题(34.2%),没有户口(28.0%)等。
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室主任、研究员张丽宾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农民工的主体,“而户籍制度抬高了农民工进城的门槛,成为农民工谋求机会公平、待遇平等、权益保障的障碍,限制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
她说,近年来,很多地方的户籍改革主要是针对本辖区的非农户口,但对跨行政区的流动人口户籍基本没有放开。一些大中等城市的户籍改革也基本没有放开。“由于历史原因,上学、高考、就业、医保等一系列公共福利附加在户籍上。使农民难以充分享受城镇化利益。”这导致许多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城市和农村的边缘人,缺乏认同感和安全感。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车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合,存在着收入、保障、身份及公共服务的四大现实困境。“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实质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户口的转换是形,服务的分享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