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下午3点,一个名为北川“高山中华土蜂蜜”的众筹项目,在“黑土麦田”的微信公众号上启动,目标金额5万元。作为“黑土麦田”在全国发起的第一个众筹项目,反响大大出乎发起者的预料,上线后一天就筹集到了24145元,两天就完成预定目标,筹集总金额达到了57533元,超筹7533元。“这在全国网络众筹中是极为少见的。”众筹项目的发起人之一、大学生村官肖琳说。
记者在众筹平台看到,用于众筹的蜂蜜售价从8元到1998元不等,网友购买蜂蜜支付的金额,也全都能看见。网友留言显示出参与众筹者的正能量,用户“Yu”支付了1998元的款项,但是在留言中表示只要一瓶蜂蜜。还有一位网友,先后两次支持了该项目,总金额达到了5000元。在活动后的大数据统计中,有419元属于无偿贡献。
两任“最美村官”一拍即合
提起“黑土麦田”很多人还不熟悉,但提起大学生村官秦玥飞,可能很多人立马能想到“耶鲁哥”、博鳌亚洲论坛青年领袖、2013年度全国最美村官……这些加在他身上的闪闪光环。
2014年,秦玥飞与大学生村官和熟悉互联网+公益的耶鲁中国留学生共同发起了“黑土麦田”公益组织。“黑土麦田”是我国民政部批准成立的全国性公益组织,通过整合互联网、农业、金融、媒体、学术等领域最优质的资源,致力于帮助全国的大学生村官和农村创客更好地干事、创业、成长,改变中国乡村面貌。
肖琳是北川县平沟村的村支书,因为2008年参与汶川抗震救灾志愿者服务与北川结缘,并从此决定留在这里,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为当地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2014年,肖琳被评为全国最美村官。
今年7月,这两任最美村官在江西南昌举行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村官论坛上不期而遇。一个为寻找合适的众筹项目发愁,一个为村庄发展缺乏资金焦虑,两人随即一拍即合,拟定以平沟村的“高山中华土蜂蜜”作为“黑土麦田”上线的第一个公益众筹项目。
众筹成功离不开精细策划
初步意向确定后,秦玥飞和他的“黑土麦田”团队到肖琳所在的平沟羌寨考察调研,拍摄照片,撰写文案。
没有华丽的SUV,也没有高大上的装备仪器。狭窄的山道,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布满了因山体滑坡而落下的碎石,老旧的面包车显得“力不从心”,秦玥飞和他的小伙伴们还得时刻小心“天外飞石”的暗袭,进村之路可谓是“步步惊心”。
但正是深入的调研,让他们拍下了最有民俗风情的照片,最生动地展现了羌寨人的淳朴、温暖与热情,也最真实地记录下了当地的贫穷与亟需发展的现状。在最终的展现平台上这些精彩的图片配以纪实文字,概述了肖琳在平沟村工作的情况,讲述了羌寨的原生态资源,也打动了众多网友的心,这为众筹项目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在前期的技术准备上,为了适应现在人们手机支付的习惯,黑土麦田在仅有电脑端支付功能的情况下,又临时推出了微信支付端服务,而事实证明效率确实很高,移动支付端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为项目完成了一半的众筹金额。
公益众筹正在成为新潮流
众筹,即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是指一种向群众募资,以支持发起的个人或组织的行为。由发起人、跟投人、平台构成。一般而言是透过网络上的平台连结起赞助者与提案者。具有低门槛、多样性、依靠大众力量、注重创意的特征。
相对于传统的融资方式,众筹更为开放,能否获得资金也不再是由项目的商业价值作为唯一的标准,只要是网友感兴趣的项目,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项目启动的第一笔资金,为更多小本经营或创业的人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众筹而来的资金可以有很多用途,但笔者发现大学生村官们不约而同地将这种方式与公益事业相结合。
广东省汕头市大学生村官高建华通过众筹募集到12万元,为村小学建起了一所新图书馆;山东省广饶县大学生村官张昊发起众筹计划,挽救濒临失传的传统手工艺——李鹊麦秸画;江苏省无锡黄巷街道大学生村官为山区儿童众筹善款……我们看到,敢为人先的大学生村官们已经走在众筹的前沿,用他们对新生事物的超强学习、运用能力,将众筹用于开展自己的公益事业,让我们看到了大学生村官们做公益的不一样。
肖琳告诉记者,这次众筹到的蜂蜜预售款57533元,除了购买村民蜂蜜的开支外,剩余的资金将用于平沟村的产业发展建设。这次的众筹让他看到了互联网+公益的力量,看到了全国大学生村官和社会爱心人士对北川平沟村的关心支持。这样的大爱支撑着他从2008年“5·12”大地震后,一直在北川羌寨坚守至今,并继续坚守下去。
用公益众筹为农村发展做点事,“这条漫漫长路,需要长头问路的坚持。想起鲁迅先生那句话,也许世界上本没有路,走过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这是秦玥飞和他的团队的信念,他们还将继续踏实做好以后的每一个众筹项目,与更多的大学生村官朋友和农村创客们一起,在农村的广袤大地,踏出一条希望之路。
将公益办成可持续发展的实体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大学生村官探索公益创业纪实
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有不少大学生村官开始参与公益创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通过创办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促进大学生村官抱团服务村、社区,把公益事业办成实体的民办非企业,为村、社区汇聚了更多的社会资源,也为大学生村官自身探索了新的创业路径。他们是如何开启创业之路的呢?
承接村级公共服务
2014年6月,温江区9名大学生村官通过民政注册成立了一家文化服务社。7月,该区某乡镇用村级公共服务资金购买社会服务,这家由村官创办的社会组织获得了5000元资金用于开展“光满晨夕”暑乐坊夏令营活动。这次活动广泛地调动了驻地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们,为村里的留守儿童带去了兴趣课程、户外游戏等活动。10月,他们又与另外一个社区签订了文化服务协议,开始为社区老人提供困难救助、居家养老、心理疏导等综合性服务。
目前,这家文化服务社从发起之初的9名大学生村官增加到了60多名成员。今年伊始,他们又陆续同该区的另外两个村签订了合作协议。
开创“社工+义工”服务模式
2014年9月,温江区2名大学生村官以专业化社区志愿服务为着手点,组织实施某社区的志愿服务工作站项目。12月,这2名大学生村官调动镇街其他的大学生村官共同创办了全区第一家社工机构(非营利组织)。通过争取区级部门、镇街、社区的支持,获得了免费的办公地点。
今年2月,他们带着策划的项目成功通过全区“公益创投”比赛,获取了1.5万元的公益创投资金,开始了以“社工+义工”的两工联动服务模式,为社区居民提供热饮、寄存、咨询、阅读等示范性志愿服务,和社区共同策划专业的社工服务项目。
今年4月,另外一个镇街的5名大学生村官联合服务期已满的2名大学生村官又创办了一家社工机构,同样采取“社工+义工”的服务模式,目前他们拥有规范的办公场地,通过承接社区的购买服务项目开始了村官公益创业的道路。他们坚持用专业理念、专业手法,点点滴滴改变着社区。
困难与挑战
从温江区大学生村官公益创业的实际来看,目前,他们还存在很多困难:一是缺乏专业的教育指导,绝大部分村官很少主动寻求公益创业方面的指导,也未有相关部门给予他们公益创业的指导教育;二是企业社会责任欠缺,由企业主动发起的公益支持不足,企业推出的志愿服务活动零星细碎;三是缺乏政府政策性支持,大学生村官们是“兼职性”地参与公益创业,他们创业过程中仍然需要开展基层行政性事务,时间、精力有限。
我国公益创业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大学生村官拥有激情与志愿服务精神,如果有政府、企业、学校、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引导,相信他们会成为这个领域的生力军。
把公益做出“新花样”
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总是出现在最需要爱的地方,为孤寡老人送去粮油米面、当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为贫困地区募捐善款……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对群众嘘寒问暖,千方百计地改善他们的生活,他们用善念点亮爱的明灯。这群年轻人就是大学生村官。
近年来,各地大学生村官开展的公益活动如同雨后春笋,遍及神州大地。他们用善行传递社会正能量,引导公益事业新风尚,播下了无数善的种子,收获了无数爱的果实。
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学生村官做公益,做出了新花样。用众筹为公益事业募集资金、将“社工”与“义工”相结合……大学生村官做公益似乎就是不一样,透着股新鲜劲儿,还有点高大上。这是因为这个群体接受了最新的思想,掌握了最新的科技手段,众筹、社区公益、微博、微信,甚至微电影,都成为了他们开展公益活动的“装备”,他们总是能运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手段,在短时间内,搭起平台,发动大量有爱心的人,开展各类公益活动,让我们看到了青春的力量!
我们期待他们在公益事业上做出更多“新花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