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近,育秧忙。在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平铺镇的宏庆育秧中心,四代务农的曹晶晶,怎么也想不到,育秧也赶上了好时候,“不再看天说话,全程靠科技当家。”
大棚里,立体循环育秧系统让水稻秧苗住上了“精装房”,全方位接收阳光雨露,茁壮成长。
“这一批早稻苗后天即可出棚,直接移栽下田,别提多省事!”捧起一盘秧苗,老曹喃喃自语道,“苗好七分收,这一季有数了!”
老曹是地地道道的平铺镇人,之所以对夏粮收成有把握,还要得益于去年新盖的智能温室大棚。
记者看到,温室里,随着齿轮缓缓转动,层层叠叠的秧苗,在一圈圈旋转往复中,悄无声息地完成喷淋、通风、光照等工序,长势喜人。
“以前秧苗都是趴在地上,只能住‘平房’,现在是‘坐电梯’‘洗淋浴’住上了‘楼房’!”老曹打趣介绍,一个立体育秧架占地仅0.13亩,但要平铺起来,占地至少1.5亩。此外,立体循环育秧可昼夜运转,在补光灯的作用下实现24小时生长,能将育秧周期提前一周。
一边是土地账,一边是时间账,老曹心里清楚,最吸引他的,除了减少用地和人工成本,还提高了育秧效率和秧苗品质。
世代种地的老曹,和育秧打了10多年交道,过去露天育秧,最大的烦恼就是要看老天脸色,有太多不确定性。
“2022年持续下雨,2023年又遇旱情,接连导致秧苗无法按时移栽下田,不仅对种粮大户交不了差,自己也损失惨重。”老曹无奈道,当时就暗下决心,一定要上一套全自动化的育秧设备,摆脱看天吃饭的窘境。
这才有了1万多平米的智能温室,配套自动化的育秧流水线和立体循环育秧系统。
以前育秧,拼的是人力和运气;现在育秧,拼的是技术和系统。老曹说,“相较于传统育秧方式,智能化育秧能够明显减少天气和土壤对水稻育秧阶段的影响,出芽率高,成活率也高,可以抓住秧苗生长的主动权。”
采访中了解到,老曹的育秧工厂已经实现了从一粒种子到一盘秧苗的全程智能化,育秧尽显科技范儿。
殊不知,在老曹的智能温室,体现科技范儿的不止是立体循环育秧系统。
这座育秧工厂还搭载了智能物联网+,能精确控制大棚温度和湿度,保证秧苗补水适宜、光照充足。
看出记者的疑惑,老曹掏出手机、打开页面、登录APP。只见他在屏幕上轻点几下,电磁阀启动、遮阳帘打开,就连给大棚降温的风扇也转了起来。老曹说,“效率高了,用水用肥少了,秧苗的长势反而更好。”
这两年,老曹不仅自己把农业做得风生水起,在他的影响下,儿子曹钒一也跟着当起了“新农人”,“虽然学的是企业管理,但玩起智慧农业,上手快。”说及子承父业,老曹直言,“起初还犹豫回不回来,现在比我还上心。”
上阵父子兵,齐心能断金。目前,智能温室的立体循环育秧设备正全速运转。培育的头茬秧苗,即将移栽至1400亩高标准农田。老曹估算了一下,今年育秧季,可保障周边3万亩水稻秧苗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