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万象 » 农村地区攀比风浪费风兴起:一年辛苦钱一天吃精光

农村地区攀比风浪费风兴起:一年辛苦钱一天吃精光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7-03-08  浏览次数:470

  营造文明乡风“大气候” 

  2016年11月28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召开关于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电视电话会议,要求把反对铺张浪费、婚丧大操大办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要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和新乡贤文化。提升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引导群众抵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债等陈规陋习。

  地方积极响应,移风易俗工作迅速展开。作为全国移风易俗试点省份,山东、陕西积极推行喜事新办、厚养薄葬、丧事简办,普遍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普遍建立起红白理事会并切实发挥作用,全面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采访中,记者发现,河南、湖南、湖北等多个省份正着手治理农村铺张风。例如,河南濮阳市台前县于2016年11月底出台了河南首个《红白事标准参照指导意见》,详细规定了红白事彩礼烟酒标准;湖北省每年安排1000万元,主要用于奖励村红白理事会,并对红白理事会成员进行轮训。

  不过,一些地方政府过于激进的做法也引发舆论争议。例如,某县开展滥办酒席治理活动,将婚丧嫁娶之外的办酒席一律定义为滥办,悬赏数百元鼓励群众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无论事主是干部还是群众,饭菜一律没收。

  裴春亮认为,移风易俗绝非一时一力之功,对普通群众采取行政手段进行直接干预,可能适得其反,从而引发舆论对移风易俗必要性、正当性的质疑。对基层政府来说,移风易俗的难点,在于如何处理好行政干预和村民自治之间的关系。

  移风易俗关键在发挥村民自治作用。“通过行政引导培育‘软环境’,通过村民自治制定‘硬杠杠’。”裴春亮说,树立新乡风、划定新标准要尊重公序良俗,不宜过于僵化越位、或用强制方式。如一些地方在出台措施时,要求“复婚、再婚不得操办酒席”等不符合农民真实意愿的应当避免。

  河南省台前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传军表示:“要发挥好村民自治、村规民约的作用,治理铺张浪费关键在引导红白理事会、民间媒人发挥积极作用,让农民更好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此外,社会风气的养成需要舆论大环境的支持。裴春亮、马文芳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一是要发挥好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通过树立一批勤俭持家好家风的典型,宣传一批红白事简办的新变化,教育引导群众。二是对近年来一些门户网站、微博等炒作奢华婚礼、过度传播不良信息的行为进行约束,营造风清气朗的网络环境,通过多方合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

  蹲点见闻:喜事新办,丧事简办 

  半月谈记者 孙志平 王林园 甘泉

  攀比成风、人情变味儿……近年来一些农村地区乡风异变,党委政府能否管得住?老百姓拥护不拥护?河南台前县去年11月出台了全省首个《红白事标准参照指导意见》,半月谈记者春节前后两次深入该地农村,蹲点对比看变化,期望给其他地区带来一些启示。

  几家齐办事,竞相比节俭 

  腊月二十二是个好日子,在台前县后方乡后张村,村民张西远、张宪全、张树建家同一天办喜事,三家竞相节俭办事,却不失热闹喜庆。

  “烟和酒都准备好了,又退换了。把30元一盒的烟换成10元的,50元一瓶的酒换成30元的。”张宪全的儿子张景圆结婚恰逢喜事新办标准刚出台,乡镇干部和村干部在婚事之前来做工作,鼓励婚礼一切从简,婚礼当天单烟酒就省了1000元。

  “节俭办事不讲排场,亲家能答应吗?”张宪全解答了记者的疑惑:“现在全县都流行起喜事新办了,亲家那边也是这样,自然就能答应了。”

  和张宪全家比起来,张西远儿子张鹏办喜事省得更多。张西远说:“婚礼我们没请司仪那一套,在村里找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帮我们主持,这一项省了不少钱。”台前县文明办主任蒋坤告诉记者,这些细节在政府文件中没有明令要求,是民众自发一切从简,体现了大家伙竞相比节俭的意识。

  《红白事标准参照指导意见》详细规定:彩礼总额控制在6万元以内,喜宴酒席控制在10桌以内,烟每盒不超10元,酒不超30元。白事则是大锅菜,不办酒席,倡导厚养薄葬。

  “这些标准不是强制执行,而是起参考引导作用。”台前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传军说。

  “红白理事会”管住丧事大操大办 

  当地一位经常承办宴席的厨师告诉记者,以往村民办宴席,凉菜、主菜、炒菜、蒸碗,一桌宴席要三四十个菜。而现在的大锅菜则是由白菜、肉、冬瓜、香菇等为主要原料的烩菜,主食是馒头。张西远告诉记者,办喜丧宴席,大锅菜让亲戚朋友吃得热乎,平均每位客人还不到8元。

  台前县在全县推开由农村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等组成的红白理事会,负责操办农村白事。如果有村民不按新标准执行,则约束村干部、村里的党员不参加。村民告诉记者,村干部和老党员这些有声望的人不参加,白事基本上就办不下去了。

  后方乡张庄村刘保增的母亲春节前不久去世,如果按照过去风俗,一场白事下来需要花费3万元,而现在有了指导意见,刘保增在红白理事会的指引下省了一半。

  “老人活着的时候,享受了没遭罪。去世之后办白事,都是给别人看的。”刘保增说,厚养薄葬的观念在后方乡乃至全县逐渐深入人心。

  “神曲”“戏剧”“媒人培训”助力移风易俗 

  “红事标准谈,为民减负担”“女大当嫁人生事,莫把彩礼当门面”……最近一首《岳母大人咱把彩礼谈》的歌曲以Rap形式火遍台前县,作者是台前县清水河乡清东村村医乔新河。

  乔新河说,自己的诊所,平常村民比较多,大家聚到一块儿经常吐槽过去高价彩礼。喜事新办标准出台后,大家伙纷纷叫好,有了这个题材,爱好歌曲创作的他就编了这首歌曲,不料一下火起来。

  台前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赵明甲说:“我们观察到歌曲播发后民众的反应,顺水推舟,希望借力宣传,让移风易俗观念真正深入人心。”

  记者在清水河乡采访时发现,当地一些剧团还把移风易俗编成戏剧,一部《秋风退彩礼》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台前县喜事新办后的变化;“婚喜事、莫虚荣、高彩礼、伤感情”“不乱请、别跟风、节俭办、最光荣”……移风易俗“三字经”也走进了家家户户、学校课堂。

  记者在清水河乡党委办公室发现了一份《媒人培训资料》,赵明甲告诉记者,农村结婚特别讲究媒妁之言,民间媒人参与农村青年的相亲订婚婚礼全过程,持续时间长,说话管用,对刹住红事铺张浪费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赵明甲说,民间媒人是喜事新办推进中的主力军,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移风易俗才能全面铺开。

  李传军告诉记者:“实践中我们发现,一旦旗帜鲜明表明党委政府倡导什么反对什么之后,那些即使有铺张浪费想法的,也不再好意思摆上台面了。”

  记者短评: 

  扭转乡风,其实只隔着一层窗户纸 

  名目繁多的宴席、五花八门的礼金、节节攀升的彩礼……近年来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一种不好的风气,导致随礼返贫、因婚致贫屡见不鲜。热衷“穷讲究”,最终“讲究穷”。乡风异变不仅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甚至成为农民“小康路”上的沉重负担。

  事实上,农民群众对此早有意见,然而为什么一个大家都不乐意的事却有了“集体行动”的土壤和基础呢?表面上看,是农民攀比心理、性别失衡等因素,但深层次折射的是乡村治理在某些方面的缺位。一方面,基层党委政府觉得,红白事铺张是农民自发形成的“风俗”,天价彩礼是“市场行为”,所以管不了;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尤其是集体经济的式微,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自治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在缺乏引导和自我纠正的环境中,一些不好的风气放任自流,而作为个体的农民是无力的,大都只能是被裹挟着有苦难言。

  在扭转乡风异变上,必须要有强大的外力介入推一把。我们在采访中看到,一旦地方党委政府释放出引导新乡风的信号,一旦基层组织主动作为、行动起来,农民会很快响应、积极拥护。农民的话很朴实——“心里就盼着有个台阶下”。这也说明,乡风异变看似愈演愈烈,但早已不得民心。扭转乡风,其实只隔着一层窗户纸。

  移风易俗,事关民生疾苦,亦是民心所向。在树立文明新乡风方面,地方党委政府、基层组织也应压实主体责任。通过主动作为,运用好、发挥好红白理事会、民间媒人等各种力量作用,尤其是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一定能让移风易俗的新风尚进入农村,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