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就业难在哪儿
——受影响职工普遍年龄偏大、技能单一,在劳动力市场上竞争力较弱
减产减员,去哪儿寻找新岗位?
今年51岁的申占存是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彭城镇南新村人,曾在峰峰矿区荣喜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了10年,做到生产部经理的职位。2013年11月24日,河北省组织开展化解钢铁过剩产能行动,拆除了荣喜钢铁公司内一座580立方米的高炉,淘汰相应的生产线,一部分工人离职、一部分工人转岗。
像老申这样的老员工多数内部消化,他到了峰峰矿区新建的众怡农业生态园工作。“以前的工作有社保,医疗、养老、意外险都有,工资待遇还不错。”离开老本行、干起了陌生的农业,老申有点舍不得,但常宽慰自己。“以前污染是挺严重的,不仅污染整个城市,我自己也深受其害。现在每天面对着绿草青山,还有工资,心情不错。”
据了解,地方政府通常不希望企业因为压减产能而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而是要求企业最大限度稳定岗位。在这一轮淘汰落后产能之初,只要不是全面停产、倒闭的企业,企业对于淘汰部分生产线而富余出来的职工,通常先在内部进行岗位调剂,让职工转岗转产而不是失业。不得不减人时,企业的顺序往往是先取消或减少劳务外包、再减少或清退劳务派遣工、再内部调岗。对于已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通常是先减外来务工的农民、再减本地农民工、最后才会涉及本地城镇职工。2011年—2013年,河北省淘汰落后产能企业826家,涉及职工12万人。这其中52%的职工通过转岗、转产留用等渠道得到安置,另有23%的职工是农民工。农民工中,90%以上转移到别的行业企业或到其他城市务工。
然而,随着压减产能任务的推进,企业通过内部转岗转产来安置员工的空间越来越小,一些还未淘汰的落后产能也到了必须关停的时候。同时,企业中有能力自谋职业的职工大多已主动寻找出路,需要安置的恰恰是就业难度大、竞争力弱的职工。
人社部对部分省份的调查显示,目前受影响的职工有3个特点。其一,平均年龄偏大,老职工居多,40岁以上的占受调查企业的45%,这部分人是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势群体。其二,职工文化水平较低,技能单一,中学及以下学历的占70%。其三,多数企业受影响职工工龄长。涉及压减产能的企业,主要集中在钢铁、建材、造船等传统行业,包括大量老企业,其职工大多在企业服务多年。受调查的企业,10年以上工龄的职工占全部职工的40%以上。通常情况下,在一家企业工作的时间越长,转岗就业难度越大,职工越不愿意离开企业。
调查中,许多职工表示,完全靠自己到市场上再找一份工作很困难,同时由于家庭负担重、抗风险能力差,感觉自己没能力去创业。
“托底”托什么
——鼓励企业稳岗的同时,政府应完善制度,保障受影响人员的合法权益,帮扶困难群体再就业
“化解产能过剩中的职工就业任务,明年将更加繁重。”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刘燕斌表示。
企业的稳岗压力正在加大。“又要投资搞转型,又要拿钱给职工发基本生活费、缴纳社保、支付经济补偿金,还要花钱组织职工进行转岗培训,真的没钱了。”河北一家建材企业的负责人说。
压减产能,政府部门多次强调要尽可能少裁员,通过转型升级创造新岗位。但企业纷纷表示转型不易。特别是钢铁、建材这类行业,存在全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不论低端产品还是中高端产品,去库存压力都很大。转型往哪儿转?转型升级的钱从哪儿来?在江苏等经济比较发达省份,转型机会相对较多,而在河北、山东部分产业集中、淘汰落后任务重的城市,腾挪的空间极为有限。
安置职工的资金缺口不小。此前,财政部出台的《淘汰落后产能中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办法》规定,以财政奖励基金的形式支持企业。不过,这笔钱除了用于安置职工,还可用于偿还债务、企业转产。在一些地方的实践中,企业更倾向于先把钱用于转产。
11月18日,人社部等四部委出台《关于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岗位有关问题的通知》,确定今后企业在调整优化结构中不裁员或少裁员,将获得由失业保险基金给予的稳定岗位补贴,用于职工生活补助、缴纳社会保险费、转岗培训等。享受新政有前提,即企业规范地缴纳了失业保险。这意味着,新政更有利于管理规范的大企业,过去未参保的企业,其员工将享受不到补贴。据邢台市统计,当地化解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行业产能过剩将涉及职工8.5万人,其中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只有2.3万人。
最严峻的考验如何度过?
刘燕斌认为,目前绝大多数企业已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政府鼓励企业稳岗的同时,要允许企业在法律范围内调配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项要素资源。政府的职责主要是“托底”。对面临裁员的职工,政府应保护其合法权益,如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和社会保障等。对“4050”人员等弱势群体,政府可给予特殊的帮扶。据了解,目前,一些城市对距退休年龄不足10年的下岗职工给予公益性岗位安排。此外,还应大力发展服务业,创造更多岗位。就业形势好,职工转岗将有更多机会。
中国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强调,钢铁等传统行业,一方面对GDP贡献大、承载就业多,另一方面转产成本高。国家应尽快制定系统的产能退出机制,对由于转型升级而带来的失业、生活困难问题兜底,并由财政对退出产能集中的地区给予必要的扶持,妥善处理好关停企业的职工安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