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账本。临近年终,辛苦忙碌了一整年的农民朋友们,也开始坐下来细细算一算自己这一年的收入和支出,盘点这一年全家的喜与忧、好与坏。
与往年相比,2014年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力度更大,农民们在享受这些惠农政策的同时,也在更加用心地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平凡日子里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哪一样不需要操心?粮食好不好卖?看病能不能报销?孩子们能不能享受到跟城里一样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些都是农民们关心的问题,也是他们生活中的大事。
生活总在继续。盘点过去一年的收支,为的是来年能有更大的收获。本期,让我们的农民朋友们晒一晒自己的“2014账单”。
张水仙:鸡崽一出栏心里可美哩
黄颖刘智峰
48岁的张水仙是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史口镇大宋村村民。2013年年底,张水仙决定尝试规模化养鸡。土地流转费9500元,养殖大棚、围墙等基建费6万多元……张水仙共投入了20万元,终于建起了自己的养殖场。
“养殖这么多,销路怎么样?”“这个都不用自己担心,山东华誉集团有限公司给咱们免费提供鸡苗、饲料和防疫疫苗。我只管把它们养肥了,出栏的时 候公司直接派车辆来拉,省心着呢。而且不用担心价格问题,保底价最低2元,当然若是市场价格高了,咱的收入也会水涨船高呢!”张水仙说。
张水仙的丈夫张立新原本在村企业上班,月工资4000元,悠闲自在。今年在她软磨硬泡下被迫从原单位“下岗”回家当起了“鸡司令”,白天围着鸡转,晚上还要定时起来一次。张立新说:“累点到不怕啥,看着一茬一茬的鸡崽儿出栏,咱心里美着哩。”
“全家一共四口人,大闺女今年刚参加工作,儿子还在镇上读初三,家庭开销也不大,一年三四万元就够了。公婆身体也都硬朗,平日里有个感冒发烧 的,合作医疗也够用。”张水仙说,目前,主要是建设前期的一次性投资比较大,再加上聘用了一名员工年薪3万元,不过这些都熬过来了。“家里还有两辆混凝土 搅拌车,一年能收入20万元。还种着七亩地,一年能落下个万儿八千。不过,我现在全部的心思,都在这鸡苗身上。”话音刚落,房间里传出了张水仙爽朗的笑声。
温明旺:种粮累但心里高兴
王艳本报记者马玉
59岁的温明旺是山西省沁县南里乡唐庄村人,一直以种地打粮为生。说起今年的收成,老温得意地说:“我们走得可是订单农业,在种前,晋汾高粱和 沁州黄集团就跟合作社签了合同,要什么我们种什么,还不用拉到市场上,他们专门在村里设了收购点,种多少收多少,收成肯定差不了。”
老温告诉记者,今年他种了10亩高粱,5亩沁州黄谷子,4亩玉米。他说:“虽说种的还是这些,可效益跟以前大不一样了。”2010年,他成立了 民旺种植专业合作社,现在合作社种植规模达到了517亩。去年,两家农业公司主动跟老温签订单进行合作。“今年,晋汾高粱公司还主动上门服务,给合作社提 供免费的田间管理技术,提供优质的种子。并与合作社达成了协议,规定300亩以上的规模种植按每斤1.6元收购。按这样算,亩均产量1300斤,合作社能 收入103万元,与种植玉米相比,户均增收1980元。”他说,“有了订单,种粮更有底气。成本花费越来越少,现在一年种地收入5万元,加上合作社的管 理,7万元没问题。”
从11月20日开始交粮起,老温已经20多天没好好休息了。“累,但是心里高兴啊,忙碌一年等的就是今天,今年又能过个好年了!”旁边的农民打趣道:“老温今年可是发了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