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人物 » “粮二代”种粮记

“粮二代”种粮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20-08-08  浏览次数:193
导读:  “昔日种粮‘状元’梁天银的儿子种粮不行,亩产只有三四百斤,不及自己父亲当年的一半。”“‘粮二代’比不上‘粮一代’!”…...

  “昔日种粮‘状元’梁天银的儿子种粮不行,亩产只有三四百斤,不及自己父亲当年的一半。”“‘粮二代’比不上‘粮一代’!”……近日,记者在平南采访,听到不少人这样议论着。

  是真是假?记者决定前去探个究竟。

  从平南县城出发,开车20多分钟路程便来到梁天银家。接待记者的是老梁(梁天银)的儿子小梁。小梁叫梁勋日,今年40岁,是梁天银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个头不高的他,精瘦、黝黑、干练,说话慢条斯理。

  10多年前,记者曾采访过梁天银。那时,老梁已经种植水稻1000多亩,年产粮食近200万斤,先后获得国家农业部颁发的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标兵、全国种粮售粮大户等称号,还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是平南乃至贵港的名人。

  “没问题的。”听记者说明来意,小梁咧嘴一笑,露出洁白的牙齿,“虽然产量不及老爸的一半,但效益却日渐见好,种出的大米,香、软、安全、健康。”

  “看,这颜色虽然偏黄些,但它是米的本来颜色,握在手里的感觉是软熟的。”小梁带记者参观他的大米加工厂,随手抓起一把米,摩挲了一下,递过来让记者闻闻,“是不是很香?看,这黄点,是米的胚胎。”说起生态米,小梁又露出洁白的牙齿,笑了。

  “奥秘在哪里?”

  “打造生态种植模式。”记者跟随小梁去探秘。路上,小梁不好意思地说,受人非议的主要是200亩生态稻,因为不喷除草剂、不喷农药、不施化肥,无论是产量还是“画面”都不及父亲种的好。

  七拐八弯来到一处已经收割的稻田,大约100亩,一辆耙耕机正在耕作。记者看到,稻田里杂草比较多,尤其田埂上的草高过记者膝盖。小梁介绍,这段时间天气干旱,先用大的耙耕机耙耕一遍,把野草、禾秆打碎,放水浸泡,再把1500羽土鸭放进来啄食。

  “野草、禾秆被水泡烂后变成稻田的有机肥;放养土鸭一方面是为了灭虫、踏田,另一方面鸭的粪便又成为稻田的有机肥。”说起种植生态稻,小梁比老梁还专业,“10天后再用小耙耕机细耙,把土地耙耕得更精细、平整、泥油,之后把鸭子赶出去,再插秧……”

  说起回乡创业,小梁充满感情。2005年春节,刚大学毕业不久的小梁回家过年发现,外面超市的大米每斤卖2元到3元,而自家种出的大米才1.5元,区别就是多了个包装。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的他觉得,可以回家创业。

  小梁和老梁商量,决定发展壮大梁天银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产业。目前,合作社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1300多亩,带领120多户农户(包括3户贫困户)种粮致富,还为附近200多户农民提供耙耕、喷药等农业服务,辐射农田4000多亩。

  “种粮添银(梁天银名字谐音)了,但吃起米饭来却没有以前的香呢。”小梁回忆,小时候早上上学,早餐就一团前一晚的剩饭。“那时的隔夜饭是软的,现在的米饭一凉就变硬了。”

  “问题就出在耕种上。”小梁站在稻田里,弯腰拔起一丛稻根,“看,这泥巴是不是比较松散,禾秆是不是比较硬朗、消瘦……”

  小梁告诉记者,普通种植水稻,要施化肥,喷农药、除草剂,长年累月使用,土地容易硬化、板结,既伤害了土地,产出的粮食也不安全。

  “要把以前好吃的米重新种出来。”2019年春季,小梁拿出100亩土地进行试验——种植过程不施化肥,不喷农药、除草剂。

  “这样怎么捞得吃?”刚开始,老梁第一个反对,以前只用农家肥,产量极低,温饱都难解决。后来使用化肥、喷农药,产量才上去,而且省工省时。“你这样做是倒退,会亏钱的。”

  老梁的反对不是没有道理。很快,小梁就吃上苦头。

  秧苗刚插下去,就遭遇福寿螺侵食,如不处理,一两天就会被吃光。以前,只需使用药物就能消灭福寿螺。

  但为了生态,小梁请人工捡,一亩10元,比用药贵5元。后来用茶麸终于消灭了它。

  那时,大家茶余饭后都爱拿小梁来说笑,“田里的草都盖过了水稻了。”在农村,那是最丢人的事情。大家都笑他不懂种田。就连租地给他的农户也上门跟他说,“如果你再这样种田,明年就不租给你了。”

  在大家一片取笑声中,小梁艰难熬到收获季节。一过秤,每亩只有300斤,果然不出老梁所料。但揭开第一锅煮熟的米饭后,老梁却笑了,“好,老爸支持你。”

  小梁总结发现,不喷农药居然也没有病虫害,最主要的是种出来的米特别香;在田里放养的1200羽鸭子,在不打针不喂药的情况下健康长大,赚了1万多元。

  “这是生态稻,吃起来对身体好。”记者采访时遇到小梁的老师梁勋锦,他退休后帮小梁打理生态稻田。毕竟是老师,很快便接受小梁的种田理念,并帮他找人干活,说服工人按照生态要求去种植。“比如我们要求株距行距都比平时种的宽,看似小小的要求,但那是改变他们习惯的事情,有老师在就做到了。”小梁说。

  最令小梁欣慰的是,生态稻经过三造种植,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今年早稻平均亩产450斤,总产量近10万斤,预计销售收入60多万元。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2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