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人物 » “老农民”与科学家

“老农民”与科学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25-07-07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冯建伟  浏览次数:9
导读:年届七旬的侯三元徘徊在田间地头,他无暇欣赏风景,时常久久凝视,陷入回忆。这是他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智远生前常来的地方。如今方院士已经逝世,留给侯三元的只有无尽的怀念。...

方智远院士常说:“育种侯三元不如我,繁种我不如他。”

时下的中原大地,麦收已结束,但在济源市的山川田畴间,却酝酿着另一场收获。各种菜花竞相绽放,宛如给大地铺就了一张五彩斑斓的巨型锦缎,黄似金、白如玉,如诗如画。

年届七旬的侯三元徘徊在田间地头,他无暇欣赏风景,时常久久凝视,陷入回忆。这是他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智远生前常来的地方。如今方院士已经逝世,留给侯三元的只有无尽的怀念。

2020年6月7日,侯三元(左)和方智远院士在甘蓝繁种基地合影。受访者供图

侯三元自称“老农民”,他一辈子都在王屋山的沟沟岭岭里忙碌着,工作从没离开过济源这块土地。他和国内著名蔬菜育种科学家方智远院士为何有如此深厚的情谊?又有哪些交往故事呢?这还要从头讲起。

相向而行

出生于1955年的侯三元,是河南省济源市克井镇贾庄村人,这是王屋山区的一个贫困小村。1974年初中毕业后他就在村里务农。

而方智远院士1939年出生在湖南衡山的一个山村,亲眼目睹日本侵略者对自己家乡烧杀抢掠的他,自幼就萌生了要为国家的强大终生奋斗的信念。

1964年,方智远从武汉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工作,从此开始了他50多年的蔬菜育种事业。

20世纪70年代之前,我国蔬菜遗传育种研究很落后,多数优良蔬菜品种都依赖进口,甘蓝就是其中之一。

甘蓝又名洋白菜、卷心菜,起源于地中海至北海沿岸,有着丰富的营养价值,是世界上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主要蔬菜作物,如今在我国每年种植面积约1400万亩,在蔬菜周年供应和出口创汇中占重要地位。

但在20世纪60年代,每年我国在广东、福建等省种植的100多万亩甘蓝都是从日本进口的“黄苗”品种,不仅数量和质量难以保证,而且价格任由他人左右。1967年春季,大量的“黄苗”甘蓝开花不结球,广大菜农辛苦一年没有一点收成,损失惨重。

身在北京的方智远发誓要繁育我国自己的甘蓝良种。1969年,他带领团队培育出的种子,从质量上完全超过了进口种子,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外汇。

后来,方智远发现国外育成的杂交种,产量高、整齐度好、抗性强,优势十分明显,但严格保密育种技术。为了培育出我国自己的甘蓝杂交种,他带领课题组经过多年的努力,突破了自交不亲和育种技术,终于在1973年选育出我国第一个甘蓝杂交种“京丰一号”。这个品种不仅比原来的品种增产30%以上,并且整齐度很好。

而此时,侯三元正在贾庄村务农,每天挣10个工分,价值0.4元。

1974年,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国家建立了省、县、乡和村四级农科网,各村都建立了农业科研组。懂些文化、头脑灵活又踏实能干的侯三元被选进贾庄村农科组,繁育小麦、玉米等大宗作物种子,为提高口粮产量而忙碌着。

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方智远为了培育出适用于春、夏、秋不同季节的品种,让群众一年多数时候都能吃上新鲜的洋白菜,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培育出了6个早、中、晚熟的新品种,使甘蓝基本形成了周年供应的局面。

此后几年,各地甘蓝病毒病、黑腐病流行,部分春天种的甘蓝还出现干烧心病和未熟抽薹不结球的现象。经过夜以继日的攻关,他们又培育出了4个能够抗病毒病、黑腐病、烧心病和耐未熟抽薹的新品种。

1995年,由于成就斐然,56岁的方智远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而此前,侯三元也因为在贾庄村农科站工作突出,被招工到当时的济源县种子公司继续从事粮食作物种子繁育工作。他们各自在不同的维度空间做着自己喜欢的“种子”工作。

1998年,方智远院士又带领团队培育出了叶质脆嫩、口味微甜、可以做“手撕包菜”的甘蓝新品种,深受欢迎。

尽管方智远院士团队培育的新品种层出不穷,成绩斐然,可始终有一个难题困扰着他们:千辛万苦在试验田培育出来的优良品种,怎样才能繁育出更多优质的良种交给广大菜农去种?

众所周知,在种业领域存在三个环节:培育、繁育和推广。一个新品种经过育种科学家千辛万苦培育出来后,还必须有人能繁育出更多优质的种子,才能让更多的种植户去种出粮食蔬菜,再送到百姓餐桌上。

“‘育、繁、推’各个环节都很重要,尤其是前两个环节,就像我们的歼20,科学家设计定型了,但必须有一批大国工匠能把它高质高量生产出来,才能快速装备部队。”方智远院士的学生张扬勇对记者说。他现任方院士团队首席科学家,是团队骨干。

多年来,为了寻找合格的种子繁育团队,他们费尽了周折。“我们以前找了很多地方,和许多村谈合作,但总不能满意。”张扬勇说。

1994年,侯三元被提拔为县种子公司经理。他去日本考察时发现,那里蔬菜品种很丰富也很贵,有些菜甚至比肉价都高。他意识到,随着中国社会发展,人们会更加注重营养搭配,蔬菜在餐桌上的比重也会越来越高。他随即决定转行做蔬菜种子繁育。

2000年,侯三元辞职成立了济源市绿茵种苗有限责任公司,这让他有机缘结识了方智远院士。

院士的考验

初次见面,侯三元和方智远就有了“三年之约”。

“我提出想从事蔬菜种子繁育的想法,方智远院士没拒绝,也没应允。”侯三元说,“蔬菜良种繁育由于周期长、环节多、技术含量高、风险性大,稍有疏忽就会造成损失。他经验丰富,知道很多人坚持不下来,所以要考察我三年才正式决定是否和我合作。”

没有被拒绝,这令侯三元很开心,他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

甘蓝种子是比较难生产的作物,每年8月份育苗,9月下旬定植,露地越冬生长,第二年春天开花结果,6月收获。以王屋镇柏木洼村甘蓝繁种试验基地为例,2001年侯三元在这里种了84.7亩,辛苦劳作10个月,2002年收获时平均亩产只有16.35公斤,与方智远团队50公斤左右的要求相距甚远。一盆冷水浇下来,侯三元团队满腔的热情受到了打击。

侯三元不断向方智远请教原因、总结教训。为此,他专门成立了种植技术攻关小组。2003年平均亩产22.5公斤,2004年平均亩产27.2公斤,2005年没有种植,2006年平均33.5公斤。

连续五年种植,虽然产量逐年提高,但始终达不到要求。方智远团队很不满意试验结果。很多人对侯三元说:“老侯,不要试了,这里不适合种甘蓝,放弃吧!”

侯三元遭遇了内外压迫的窘境。当初为了让农民放心种植甘蓝种子,他们承诺每亩地3000元的最低收益,为此,他每年每亩地还要补贴给农民2000元左右。来自他自己团队的质疑声也一浪高过一浪。

济源地处太行山南麓、王屋山脚下,是“愚公移山”故事发祥地,境内山区丘陵面积占85%以上。这里地理纬度适宜,昼夜温差大,山区的沟沟坎坎恰好形成了天然的隔离屏障,是蔬菜制种的理想产区。

河南省济源市山川田畴之间,各种菜花竞相绽放,宛如给大地铺就了一张五彩斑斓的巨型锦缎。李培献 摄

自小受“愚公精神”熏陶的侯三元天生具有“不服输”的倔劲。他深信自己的家乡适合种植甘蓝种子,之所以达不到效果,还是对甘蓝的特性了解不够,种植技术没有达到。

为此,他每年都请方智远团队指导技术攻关,从科学育苗、合理定植、水肥运用、花期调控、病虫害防治、预防倒伏以及适时采收等每个环节摸索经验。方院士的支持和逐年提高的产量都给了他不竭的动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侯三元基地种植的130亩甘蓝种子平均亩产量首次突破了50公斤,达到了76.5公斤。这让方院士团队十分满意,农民收益也远超3000元。然而,这个成绩让侯三元有了更高远的想法。

由于甘蓝在开花的时候对温度比较敏感,低温不能低于10摄氏度,高温不能高于28摄氏度,否则产量难以保证。济源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春季气温不稳定,温度回升很快,“脱了棉袄穿短袖”是常态,适合甘蓝花期授粉的时间极短,往往甘蓝植株开花的时间都会遇上3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对产量影响极大。所以,如何准确把握甘蓝制种在适宜的温度里进行开花授粉来提高产量和质量,极为关键。

侯三元为了突破这一瓶颈,带领他的团队一直在生产田间摸索、观察,寻找进一步提高产量和品质的办法。有一年他偶然发现一个不耐寒的甘蓝品种过冬时冻死了没有拔掉,但到了春天居然从根部重新发芽,芽长得很快,还正常抽薹开花,更重要的是花期还提前了十多天。

以往每年春天,为了抑制菜球继续生长、促使甘蓝提早抽薹开花,按照方院士团队原有的种植方法,要组织人工分2—3次用刀将甘蓝结的菜球十字划开。

受到偶然发现的启发,侯三元尝试在冬季干脆把甘蓝植株结的菜球一次性砍掉,来替代划十字的办法,结果发现这种方法效果很好。为此,侯三元又带领团队对一次性砍球技术进行了持续的研究。比如,不同品种的甘蓝什么时候砍球效果最佳?砍球时留多少叶片最为合适?砍球后怎么管理才能把花期调控到有利于授粉结籽最适合的温度等等。

在他的持续努力下,甘蓝种子的产量再次大大提高。2008年,柏木洼基地的155亩甘蓝种子平均亩产高达124公斤!

众所周知,种子繁育最重要的指标是种子的发芽率、纯度和产量。

经过多年努力,甘蓝种子产量稳定达到了80公斤以上,发芽率也由原来的80%提高到超过95%,这让双方都十分满意。

产量和出芽率都提高了,但仍有一个问题困扰着他们。甘蓝每年8月份开始在田里育苗,50天左右长成。这个时间由于天热,病害多,死苗现象严重。原本一亩地的苗只能栽半亩到七分地。这成了侯三元的又一块心病,他天天琢磨怎么解决。

有一天,他突然想起了无土栽培技术。众所周知,农作物的病害很多来自土壤的传播,无土栽培可以防止病害。

“甘蓝育苗能不能用无土栽培技术?”他心里想。但由于国内外都没人这样搞过,他心里没底。

为了稳妥,2006年8月,他在一户人家的院子里砌了个5平方米的浅水池,用10个水漂盘种下了1250颗甘蓝亲本。结果他发现不但没有一棵死苗,苗长得还很整齐,根系发达健壮,效果出奇得好。

2007年8月又到育苗的时候,他给方智远院士汇报了想改变育苗方式的想法。方智远院士不仅表示支持他搞试验,还提出中肯建议。试验后期,方智远还专程来到现场查看试验效果。

从2008年开始,方智远院士团队和侯三元团队全面推广水漂盘育苗技术。原来种植一亩地需要50克的亲本种子降到了20—25克。

他们多年试验出的一整套繁种技术,不仅得到了方院士的认可和称赞,还为种植户提供了投工少、管理简单、降低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效益的科学管理办法。这一先进技术还吸引了日本、韩国和欧洲的甘蓝繁种订单。

2023年1月,方智远院士逝世。他的团队又培育出了包括越冬耐寒甘蓝在内的优质品种,把我国甘蓝育种技术和优质品种的适应性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扭转了越冬品种严重依赖国外进口的被动局面。

“方院士能育出新菜种,我就能高效繁出良种!”侯三元团队和方院士团队就是这样密切配合保障了国家甘蓝种子的安全。

“老农民”也出名了

在我国蔬菜育种领域,提起吴雄也是大名鼎鼎。他是国家洋葱特色物种育种联合攻关首席专家,是我国洋葱杂交育种的开拓者,他鉴定洋葱不育性的分子标记技术被全球洋葱育种界采用。

侯三元与吴雄研究员的结缘则是因为侯三元在繁种业界的盛名传到了日本,吴雄“久仰”侯三元“大名”。

侯三元(左)和吴雄研究员在洋葱繁种基地合影。受访者供图

“我还在日本工作的时候,日本同事告诉我国内济源有个叫侯三元的人,蔬菜种子繁育做得很好。”吴雄说,“我一回到国内工作,就主动找到了他进行合作。”

洋葱是一种世界性蔬菜,但我国的洋葱育种研究起步较晚,相对落后。和甘蓝一样,许多年来种子一直被国外垄断。

洋葱品种按照种植地域划分为三类:短日照品种,在我国以云南种植为主;中日照品种,分布在四川到河北之间;还有甘肃、内蒙古、新疆和东北等地的长日照品种。

吴雄回国以后就带领团队培育成功了四个短日照和中日照品种,打破了国外垄断。吴雄培育的所有新品种都委托侯三元的绿茵公司进行生产。

张凤兰研究员是国家大白菜育种方面的领军人物之一。她多年从事白菜育种研究,为中国老百姓能一年四季吃上各种口味的白菜作出了突出贡献。她也曾经为辛苦培育出的新品种没有好的生产繁育基地而发愁。今年3月11日,记者采访时她说:“我们行业内好多蔬菜种子都需要找到合格的生产繁育基地。”

侯三元(右)和张凤兰研究员在白菜制种基地合影。受访者供图

2001年,张凤兰和侯三元相识后,每年她都将一多半的产量交给侯三元团队来生产。“我们有100多个白菜品种,每年要生产100多万斤种子,侯总那里就有50多个品种、60多万斤的产量。”张凤兰说,白菜繁种,如何育苗才能保证苗壮?白菜开花后容易倒伏减产,应该如何防止?肥料多的话种子容易贪青晚熟,造成不饱满或发芽率低,肥料少的话植株弱小产量低,如何精准控水控肥?这些问题都是生产上需要解决的课题。

经过多年的攻关,侯三元团队在生产上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技术体系,白菜种子的产量也由原来的每亩6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150公斤。

农民在白菜种子繁育基地干活。李培献 摄

2012年方智远院士在侯三元的绿茵公司挂牌成立了蔬菜制种院士工作站,多年来这里已经成为他最重要的种子繁育基地。如今,经过多年钻研,侯三元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繁种专家,连方智远院士都经常说:“育种侯三元不如我,繁种我不如他。”

如今,侯三元团队在蔬菜制种集约化育苗、花期综合调控、洋葱杂交制种的技术研究与集成等专业化繁育技术创新上,取得了一系列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白菜、甘蓝、花椰菜等十字花科,洋葱、大葱等百合科杂交种子生产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承担着国内外最新甘蓝品种的制种试验。

其中,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的“甘蓝雄性不育系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与新品种选育”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与北京农林科学院合作的“大白菜优异种质创新与多样化系列品种选育和推广”获得了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

一个拿存折,一个握密码

在侯三元及其团队影响下,如今济源已经发展蔬菜繁种企业26家,基地总面积6.9万亩,产品涉及30多类、1000多个品种,年产蔬菜种子500万公斤以上,其中白菜、甘蓝、萝卜等十字花科占国内市场份额的45%。

如今,济源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杂交洋葱种子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种子繁育基地,还成功创建了国家区域性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和国家出口蔬菜种子质量安全示范区。

济源多山,属于“七山二水一分田”。过去,沟沟岭岭之间零散小块的坡地上,小麦、玉米等粮食产量很低,连温饱都难以保证。大峪镇东沟村就是这样。

东沟全村900多口人,分属21个自然村,沿着一条长达6公里的山沟零散分布着。

2001年,侯三元初到这里推广蔬菜繁种产业的时候,全村只有一间砖房,其他都是土房。村民种植的小麦、玉米收成很少,家家受穷。

如今63岁的村委会主任周和平当年还是一个小组长。第一次打交道,村民害怕受骗。侯三元和周和平约定,为了保证群众收益,绿茵公司按照每亩2000元预支保证金,双方建立共管账户。当年,周和平的小组一共搞了30多亩白菜制种,绿茵公司一次性将七万多元打到了共管账户。

“我拿存折,侯三元掌握密码。”当年的情形周和平记忆犹新。

那一年群众平均每亩收益2000多元,远远高出小麦300元左右的水平。群众尝到了甜头,积极性大增,第二年就扩大到120亩,后来最多时全村600多亩地全种上了菜籽,还带动周边十多个村种植2000多亩。

周和平是当年第一个带头种植蔬菜种子的,如今还在持续种。去年他的5亩苦瓜种子、70亩洋葱种子,收益颇丰。

受益于蔬菜制种产业,东沟村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跟东沟村一样,王屋镇柏木洼村、坡头镇郝山村都跟侯三元团队建立了广泛的合作。

农民在大䓤繁种基地忙碌。赵乐范 摄

由于过硬的育种技术和良好的信誉,侯三元团队赢得客户广泛信任。目前已经与国内外100多家育种单位和种业集团建立了长期“订单生产”关系。这些机构每年给公司下达订单,由其组织生产。

今年48岁的郭立军是绿茵公司王屋区域的技术服务负责人。他这个小团队一共有6个技术员,负责指导周边15个村将近5000亩蔬菜种子的种植生产。目前济源全市一共建立了160人组成的技术服务团队,他们整日忙碌在田间地头。

现如今,济源已经有超过50%的村利用丘陵荒坡发展蔬菜制种产业,并且辐射济源周边县市,惠及1.2万家农户,带动群众年增收2.8亿元,户均增收2.3万元,已成为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

为什么济源的菜籽产业能够发展这么好?专家们均认为除了自然环境适合、有侯三元这么个领头羊之外,当地政府重视、多年来持之以恒大力支持是关键因素。

对于山区来说,交通不便、坡地无法灌溉是常态。侯三元讲起当年推广制种产业的时候,道路不通常常要靠两脚走才能到田间地头。多个地方的村民也讲起当初浇水要靠牛车去拉或人挑。

济源市为了支持蔬菜制种产业发展,种业基地发展到哪里,路就修到哪里,灌溉设施就建到哪里。据统计,近些年来,济源累计投入道路和灌溉资金5亿多元,把灌溉设备架设到了每一块地头。

交通和灌溉设施解决后,济源又累计投入3899万元建设育苗大棚。目前已经在8个乡镇88个村建设527座、共计33.6万平方米的大棚,有效解决了规模化集约育苗难题。

此外,济源还强化科技创新攻关,想方设法引进高层次人才。中国种子协会会长张延秋认为,济源在产业结构调整、水利工程建设、科技创新攻关、种子市场管理、家庭农场培育等方面持续发力,推进济源国家蔬菜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发展,为民族种业振兴和保障“菜篮子”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

农民收获洋葱头,准备来年栽种繁育洋葱种子。赵晓战 摄

2022年,吴雄研究员从山东农业科学院退休后,受到济源市委、市政府聘请,举家搬迁到济源来从事长日照洋葱种子培育研究。花甲之年再披甲,他发誓要填补国内长日照洋葱种子空白、解决种业“卡脖子”难题。他说:“长日照洋葱每年在我国北方种植面积很大,超过50万亩。”

济源市投资500万元购买先进仪器设备,为吴雄建立了国内首个长日照洋葱杂交育种分子实验室。一般来说,洋葱育种非常慢,需要20—25年才能完成。但他通过分子标记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效率,缩短这个年限。

目前,吴雄已经初步筛选出60多个有苗头的长日照洋葱杂交组合,预计近年就可以培育出具有“济源芯”的洋葱杂交新品种,突破国家长日照洋葱杂交育种“卡脖子”难题。

“我培育的洋葱品种交给侯三元生产,我特别放心!”吴雄说,“我们两个老朋友正在为攻克长日照洋葱种子‘卡脖子’难题并肩战斗。”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