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国内小麦市场价格接连陷入震荡偏弱局面,虽然下跌幅度不大,而且也没有特别大的下跌空间,但对市场心态造成一定影响。后续小麦价格还会涨吗?
笔者分析认为,当前小麦市场多空因素交织,阶段性购销博弈局面持续。在政策性收储支撑下,麦价底部较为坚实,大幅下跌可能性不大;但市场粮源供应充裕,终端需求跟进不足,麦价上涨也较乏力。
粉企小麦采购建库依旧谨慎
受高温天气及暑假来临影响,面粉终端消费大幅萎缩,学校、餐饮等集中采购需求锐减,粉企开工率偏低,对于小麦以按需采购为主,缺乏提价和建库动力。机构调研显示,当前河南部分面粉企业小麦库存维持10天左右用量,基本以随用随采为主。
机构调查显示,截至7月11日的一周,面粉主产区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中小企业开工率分别为38.85%、35.68%、35.48%、40.57%、33.89%,平均开工率为36.89%,较上周下降0.28个百分点,开工率下降直接导致制粉企业对小麦的需求减少。
当前,主产区制粉企业特一粉出厂价2680~2720元/吨,周环比持平;麸皮出厂价1920~1980元/吨,基本稳定。据了解,制粉企业开机率处于低位,麸皮产出数量不多。然而,麸皮价格经过前期上涨,已涨至阶段性高位,下游饲料企业需求一般,因此,麸皮价格逐步趋稳运行。
监测显示,近期面粉企业理论制粉利润持续处于亏损之中。7月9日,华北黄淮制粉企业理论平均制粉利润为-25元/吨。其中,河北石家庄-8.8元/吨,山东济南-56.4元/吨,河南郑州-8.4元/吨。
饲企小麦采购节奏开始放缓
此前,由于玉米价格的强势表现,饲料企业持续加大了对小麦的采购力度,小麦在饲料中的替代作用不断增强。然而,随着进口玉米的连续拍卖,加之南方部分春玉米上市,市场对于玉米供应前景偏紧的担忧减弱,饲料企业观望心态加剧,采购小麦节奏开始放缓。
据了解,目前政策性进口玉米一周两拍已经落地,且成交率和溢价均在逐步走低,当前成交价格加上出库费和短途运输费用,进厂成本与小麦进厂价基本相当甚至占优。毫无疑问,进口玉米的大量投放不仅增加了饲料原料的供应选择,也给小麦的饲用替代带来了强大的竞争压力。因为大量的进口拍卖玉米进入饲料企业,相应挤占了小麦替代玉米的市场份额。
据市场反映,最近玉米价格仍处于趋弱通道,玉米价格高出小麦的部分逐步抹平。但目前小麦价格的饲用替代优势仍然存在,只是饲料企业对小麦的采购节奏有所放缓,其刚性需求仍然持续。监测显示,7月7日,河北石家庄小麦、玉米同价,山东德州小麦、玉米价差10元/吨,河南小麦、玉米价格仍倒挂10~40元/吨。
短期内麦市缺乏大行情机会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我国夏粮小麦产量为2763.2亿斤,较上年减少3.3亿斤,下降0.1%。其中,冬小麦产量2708.9亿斤,减少0.9亿斤,基本持平。尽管河南、陕西等主产区遭遇严重干旱,但得益于及时灌溉和未发生其他重大自然灾害,全国小麦总产量仍保持基本稳定。
据反映,近日小麦市场再次悄然发生变化,虽然主流趋势依然维持偏弱震荡,但麦价在逼近最低收购价后下行势头明显减弱,个别面粉企业收购价甚至出现小幅回升,产区主流收购价基本在1.22~1.23元/斤附近徘徊。
麦价下行有支撑。随着最低收购价小麦收购范围不断扩大、收购库点逐步增多,叠加各级储备轮换补库持续进行,政策支撑麦价底部,利于市场预期稳定。另外,虽然近期玉米价格有所波动,但部分地区小麦替代优势仍存,刚需饲用继续,一定程度上仍会缓解小麦供应压力。
麦价上涨显乏力。目前面粉正值消费淡季,学校陆续放假,制粉企业开机率偏低,对原粮消耗能力有限,建库情绪较为谨慎。而贸易商以随收随走为主,同样缺乏建库意愿,阶段性供强需弱的市场格局不易改变。
总体来看,当前小麦市场多空因素相互交织,市场僵持局面仍难以打破,预计短期内小麦价格仍将围绕最低收购价区间窄幅震荡,市场缺乏出现大行情的机会。建议市场主体把握阶段性契机,有效权衡收益与风险,合理安排购销节奏,切忌贪大赌市、盲目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