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人物 » 禾下乘凉梦,丹心映稻田!共和国永远铭记袁隆平!

禾下乘凉梦,丹心映稻田!共和国永远铭记袁隆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21-05-22  浏览次数:1477
导读:5月22日13点07分,袁隆平在湖南长沙溘然辞世,享年91岁。袁隆平,1930年出生于江西省德安县,杂交水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

5月22日13点07分,袁隆平在湖南长沙溘然辞世,享年91岁。

袁隆平,1930年出生于江西省德安县,杂交水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1953年,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后在湖南省安江农校任教。从60年代开始,袁隆平就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经过12年的不懈努力,成功培育出了“三系杂交稻”。1976年至1997年间,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已达32亿多亩,累计增产稻谷3000多亿公斤。以后,他又研制出一批比现有三系杂交水稻增产5-10%的两系品种间杂交组合,荣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荣誉称号,被国际同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袁隆平几乎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知识、汗水、灵感、心血,没有什么不是为了杂交水稻。他一门心思研究杂交稻、超级杂交水稻,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吃饱饭;他不仅为解决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有力回答了世界“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更为世界和平与进步树立了丰碑。

他学术成就等身、荣誉光环无数,但他淡泊名利,最钟爱“农民科学家”这一朴实无华的称呼。

半个多世纪以来,很少有人像他这样,对中国甚至是世界农业的发展有着如此深刻的影响。在很多人的印记中,“袁隆平”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一个专注田畴、饱暖众生的实践符号,更升腾为一种生命不息、创新不止的民族精神。

1.jpg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一粒小小的种子改变了世界。传统水稻、杂交稻、超级杂交稻,袁隆平研究这些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吃饱饭。“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这是袁隆平的终生奋斗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他已经耕耘了半个多世纪。当然,一路走来,各种荣誉也让他满载而归。

在袁隆平眼中,科研探索的路上从来没有终点。当三系法正在全国大肆推广之时,袁隆平又将目光锁定在两系法和一系法上。

袁隆平提出两系法育种显然是睿智的,然而,攻克两系法的道路是曲折的。

国家科委将“两系法品种间和亚种间杂交稻选育”列为国家“863”高科技课题,袁隆平作为其中一个专题组组长,领导着新一代育种工作者展开了攻关行动。

1973年,在湖北省沙湖原种场,一名名叫石明松的科技员一个偶然的发现,为两系法奠定了基础。

石明松在稻田里意外地发现了粳稻不育株的突变株,它的突变在于夏天为不雄性不育株,而秋天又变回可育株。也就是说,这株不育株的突变株可以不需要保持系获得不育系,实现了杂交水稻从三系向两系的直接跨越。

在炎热的夏天,水稻可进行杂交育种,而到了凉爽的秋天,则可进行自然繁殖。这不就是光敏不育株和温敏不育株嘛!袁隆平利用这个方法试验了几年,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培育出的种子有的不育,而有的依然可育。

尽管如此,光敏不育株和温敏不育株这条道路是可行的。在袁隆平的号召之下,李必湖发现了一株籼稻不育株的突变株。而且经过大量试验证明,这株不育株的突变株其后代的不育率竟然是100%。

随后,经过培育,世界上第一个籼稻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安农S-1诞生。

下一步就是制种。如同三系法杂交水稻制种一样,两系法杂交水稻的制种依然充满了坎坷。1989年,当南方出现低温天气时,部分不育株便失去了抗性,突变成了可育株。一时间,袁隆平以及温敏不育系备受质疑。而袁隆平却坚信,一定能找到解决的办法,高产、稳产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绝对是可能存在的。

袁隆平冷静下来,仔细研究、精心试验,最终认定,光敏不育系实际上与温度的关系比光照时间更加紧密。毕竟水稻种植的区域,一年四季的光照时间基本上差别不大,而温度的变化确实难料的。

找到了症结所在,袁隆平又一次开展攻关。

袁隆平多方取证得知,水稻种植集中的长江流域,每年夏季的最低气温也要在24摄氏度以上。找到不育系温度起点在24摄氏度以上的新的不育系,袁隆平及时调整了育种思路,并将这一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他的助手罗孝和。

罗孝和不负众望,很快育成了具有优质、高抗、广适等特性的“培矮64S”籼型低温敏核不育系。

经过9年的研究,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宣告成功。

当年,袁隆平在向时任总理的李鹏申请科研经费的时候,立下“军令状”,两三年内培育出亚种间杂交水稻品种。

说到亚种间杂交水稻品种,首先要弄清我国水稻的两个品种,即籼稻和粳稻。

籼稻耐高温、耐潮湿,却不耐寒,粳稻耐低温却不耐高温;籼稻的稻瘟病抗性优于粳稻,而粳稻的白叶枯病抗性又强于籼稻;籼稻粒长而不糯,粳稻粒短而糯。

袁隆平要做的,就是要把分离个体中的优点,再将这二者的优势基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取长补短。通俗地说,就好像是两个国家的人生出的混血儿,会充分集合双方的所有优点。

而以往,袁隆平育成的二系法杂交水稻是用籼稻和籼稻杂交而成的;而亚种间杂交水稻是要用籼稻和粳稻进行杂交,其难度明显高于同种间的杂交。

袁隆平和杂交水稻培育中心的科研人员深知,籼稻和粳稻进行杂交,其难度非常之大。经过一次次试验,他们发现了一个规律,那就是在杂交水稻的过程中,远缘杂交的优势大与籼粳杂交的优势,籼粳杂交的优势又高于籼爪交的优势,籼爪交的优势又强于籼籼交的优势,更粳粳交的优势最小。

当时,培育成功的只有籼籼交。袁隆平带着他的团队开始了籼粳交的工作。最后,发现它们生产出的种子育秧后种在稻田里,草长得很旺盛,而谷穗几乎不长。这一次,亚种间杂交水稻的实验以失败告终。

又一次失败了,科研人员人心惶惶。袁隆平告诉大家,育种思路没有问题,只是他们所用的两种需要进行杂交的籼稻和粳稻血缘太近导致的。

袁隆平及时为大家调整了思路,利用好亲和性广的籼粳恢复系,从而培育出优势突出的亚种间杂交水稻品种。

最终,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很快选育出了一批优势明显、增产效果好的亚种间杂交水稻新品种。

在每一次育种攻坚战中,袁隆平都从中起到了指挥官的作用,失败了不气馁,总结教训寻求突破口;成功了不骄傲,而是将目光投向下一个育种目标。

正如原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闵绍楷的评价:“我真敬佩袁隆平先生,在每一个关键时刻,每一个困难面前,他都毫不动摇……两系法打摆子时,他用不育起点温度来解决,不育起点温度漂移了,他又用核心种子生产程序来解决——反正难不倒他!”

第一批亚种间杂交水稻培矮64S/E32试种效果很不错,到了秋天丰收时节,一测产,增产高达5%。

于是,第二年开始在全国很多地方推广试种,增产效果都非常不明显,被袁隆平看好。

我国目前有五六千万亩两系法杂交水稻,占水稻种植面积的大约1/4,产量比三系法杂交水稻高5%~10%,并且米质也优于三系法杂交水稻。

1997年,袁隆平又提出了选育“超级稻”的思路。他准备对培矮64S/E32进行广泛测交和筛选。

袁隆平同时提出,想要得到优质高产的水稻,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是两条可行的技术线路。事实证明,我国“超级稻”从大面积亩产700公斤提高到如今的1026.7公斤,主要是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综合运用。

1966年,袁隆平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1973年,他发表的论文《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标志着我国籼型水稻三系配套成功;1977年,发表了《杂交水稻培育的实验和理论》、《杂交水稻制种与高产的关键技术》两篇重量级论文;随后,又接连发表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和《超级杂交稻育种》两篇论文,从此奠定了我国杂交水稻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1985年,袁隆平首次获得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的“发明和创造”奖;随后,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颁发的1986-1987年科学奖……

杂交水稻选育成功之后,成绩、荣誉、名利地位接踵而来。1995年,袁隆平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然而,这个院士头衔可谓一波三折。

1991年,湖南省人民政府首次推荐袁隆平参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而在第二年新增院士名单中,没有袁隆平的名字。

199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再次推荐袁隆平,这一次依然没有结果。

此时,袁隆平已经为中国杂交水稻,乃至世界水稻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早就已经扬名立万,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落选,引发舆论一片哗然。

然而,面对屡次失利,袁隆平本人却泰然处之:“我是搞科研的,能出新成果,能为粮食安全贡献力量,这就是我最大的安慰。”

“袁隆平同志,我十分荣幸地通知您,您于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6月20日,中国工程院院长朱光亚“迟来”的致信终于送到袁隆平手中。“评上院士,不过是工资涨了些,有了个新的名号,而我还是从前的我,我并没有因评上院士而与从前有什么不同……评上院士,对于丰富我的人生也许不无意义,但对于实现真实的自我究竟有多大意义,就不好说了。”在接到中国工程院院士通知书时,袁隆平显得平静而淡定。其实,这本就是实至名归。

1999年10月26日,天空中有一颗行星以袁隆平的名字命名;2001你那2月19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也花落袁隆平。是不是该满足了?袁隆平当然不满足。因为对于科学,他有着过人的敏锐目光。

杂交水稻从三系配套发展到了二系法,当前,袁隆平将目光放到了世界公认难题——一系法杂交水稻上。利用远缘基因,将杂交优势固定下来,培育出一系法杂交水稻,就不用再年年制种了。

袁隆平曾受到意大利米兰国际无融合生殖学术会议的启发,在国内第一个提出了利用无融合生殖技术,固定杂种优势。无融合生殖技术,是无性种子繁殖技术,其技术复杂,难度高。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在进行无融合生殖技术的同时,袁隆平还开展多倍体研究。

水稻是二倍体作物,从生物变异的规律来看,倍体越高,生物的体型就越大,也就越高产。利用药物或者同位素辐射,诱发水稻这样的低倍体作物向多倍体作物转变,这项技术就是多倍体育种技术。

然而,早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科学家就进行过四倍体育种,最终因结实率低、产量低,而宣告失败。

袁隆平不但没被前人的失败经验吓倒,反而开拓了在杂交水稻上搞多倍体育种的思路。

一系法的研究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其中肯定会遇到各种预想不到的苦难。袁隆平除了为他的同事和后辈指明了方向,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他们,放开手脚,就此一搏。

梦想,“我还没退休,还能干一番事业”

与其说袁隆平是中国的,不如说袁隆平是世界的,他的杂交水稻更是为全世界被饥饿所困的人点亮了希望。

全世界有超过8亿饥饿人口,全球平均每天有两万人多人死于饥饿,其中近一半是儿童。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的袁隆平将目光投向了全世界为饥饿所困的人。

从1979年首次走出国门、在美国开花结果开始,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和推广,种植面积达到150万公顷。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对世界减少饥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从1995年开始,菲律宾把发展杂交水稻作为解决粮食和发展经济的战略决策来抓。2005年种植杂交水稻面积达37万公顷,平均每公顷6.5吨,比其全国水稻平均单产高80%。尝到甜头的菲律宾政府,计划到2007年发展杂交水稻300万公顷,实现粮食自给。

印度尼西亚粮食多年不能自给,是世界最大的大米进口国。2001年,首批中国杂交稻在印尼5个省10个试验点展开,单产普遍达到每公顷8吨以上,最高达12吨,而原来的常规水稻每公顷只有4.5吨。

马来西亚稻米产量多年来增长缓慢,造成大米短缺,自给率只有60%左右,每年需花费巨额外汇进口大米。引进“超级杂交水稻”为马来西亚实现稻米自给带来了希望。

杂交水稻已经在中亚、东南亚、北美、南美等几十个国家试验试种,种植面积达520万公顷,种植国家包括印度、越南、美国等,越来越多的人吃上了饱含中国智慧的稻米。“杂交水稻外交”成为我国重要的外交品牌。

“我的工作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杂交水稻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从播种到收获,我只要有时间,都要到试验田里去看一看。它长得好不好,要不要肥料,要不要水,有什么虫,有什么病。”每每谈到此,袁隆平的都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我有两个梦。”这是袁隆平逢人必提的事。

首先就是广为人知的“禾下乘凉梦”。“这个梦是我真正做过的,并且做了两次。”袁隆平每每说到此,都会格外激动,“梦见试验田里的水稻,植株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走过去,坐在稻穗下乘凉。”

水稻亩产提高的潜力到底还有多大呢?在理论上,水稻的光合作用对地表太阳能的利用率可以达到5%。目前全国水稻的平均亩产为400公斤左右,只相当于利用光能的1%~2%,通过科技进步,只要把光能利用率提高到理论水平的一半即2%~5%左右,即意味着亩产翻番。超级稻成功并推广后,预计可使全国水稻平均亩产增至600公斤~650公斤。现在技术手段更先进了,开展分子水平的育种,效率更高,达到3%的光能利用率是可能的。

攻关无止境,虽然“超级稻”第四期已经实现亩均产量1026.7公斤,成功实现了新的跨越,然而,袁隆平却早已把目光放在了第五期、第六期超级稻项目上,向每公顷16吨攻关,实现了16吨就攻关17吨,一直攻关到20吨。

“全球22亿多亩稻田,而包括中国在内只有3亿多亩是杂交稻。如果其中一半种上中国的杂交稻,那么增产的粮食每顷按2吨计算,就能多养活5亿人口!”这句常被袁隆平挂在嘴边话,似乎成了杂交水稻的“宣传语”。

然而,袁隆平知道,这个梦实现起来并不容易。要让人能乘凉,稻子就必须长得比人还高。如果按照亩产来说,至少要达到1500公斤以上。

为了农民利益,为了天下人有饱饭吃,袁隆平始终奋战在田野一线。尽管已是耄耋之年,但他并不服老,自称是“80后”年轻人。直到目前,他的工作主要在试验田,越是打雷、刮大风、下大雨,越要到田里面去看看,看禾苗倒伏不倒伏,看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从参加工作到现在,只要田里有稻子,他每天都坚持下试验田。“我们搞育种的就是要坚持在第一线,这样才会发现新品种,才会产生灵感,‘灵感=知识+汗水’。我想,搞科学研究是这样,从事其他任何工作也是一样的。”

身板硬朗,思维敏捷,这是初次见到袁隆平时的感觉。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中国杂交稻为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问题。这也成就了他的第二个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个梦怎么实现?那就是必须开发好品种,让好种子走出国门。”

于是,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机会,他就会郑重而不遗余力地向全世界推广“中国种子”,令人感染、感动。

当然,会有人担心中国把自己的良种输出到国外,被外国学了怎么办。对此,袁隆平显得格外大度与从容。“大可不必担心,良种输出都是分批次进行,适当输出相对成熟的品种,不会影响中国在这一领域的优势。国内的种业企业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个平台,走出去跟国外企业交流过招,锻炼、壮大自己,也让全世界更多的人受惠于中国智慧。”

包括“拯救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安全保障奖”、“世界粮食奖”、入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等多个世界奖项和荣誉,就是对袁隆平为全人类作出伟大贡献的肯定。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这是袁隆平终生的梦想,也是他奋斗的动力。

中国科技评奖委员会也曾为他写下这样的颁奖辞:“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在袁隆平书房内挂有自己写的一首七绝诗,他似乎永远不知疲倦。他早就将杂交水稻研究视为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杂交水稻育种的道路上,他和他的团队正向着更高的目标不断求索。

4.png

怀念,一位朴实无华的老人

2010年4月28日,北大百年讲堂发布“2010中国心灵富豪榜”,袁隆平名列榜首。主办方给他的评语是:“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创造的物质财富,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无价。而他自己,依旧躬耕于田畴,淡泊于名利,真实于自我。他以一介农夫的姿态,行走在心灵的田野上,收获着泥土的芬芳。那里,有着一个民族崛起的最古老密码。”

袁隆平笑称自己是湖南“精神首富”,依然生活简朴。他穿着最普通的深色西装、半新的皮鞋,“我最贵的一套西服700块钱,还是15年前为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上台领奖买的。”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5151万元的高价买断“袁隆平冠名权及肖像权”,这些钱花在什么地方了呢?袁隆平伸出手来比划说,这笔钱现在他们已付了40%,其中分给了穷亲戚朋友一些;剩下的主要作为所长基金,奖励科研人员;同时,还向两个母校捐助了助学金,鼓励贫困学生好好读书。

2015年9月7日,是袁隆平先生85岁寿辰。生日当天,袁隆平特意前往位于自治州龙山县的超级杂交水稻第五期高产攻关百亩示范基地,查看由他选育的“超优1000”超级稻生长情况,这样的生日,比起任何都让他觉得弥足珍贵。

走进稻田,阳光下,稻香扑面而来。看着微微泛黄的一串串稻穗沉甸甸的,袁隆平打开话匣子:“今年全国的超级稻都长势喜人,有望达到每公顷16吨的目标,比去年的15吨还要多。追求高产更高产,是永恒的主题。”

如今,这位共和国的功勋、受亿万人爱戴的老人,已经永远离开我们了。但是,他深爱着的那一方方稻田将年年丰收,滋养他同样深爱着的人民!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