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走进陇南市武都区,山峁沟岔,一行行花椒树绿中透红。公路上、村庄里,收购花椒的车辆穿梭往来,弥漫着一股股浓郁的椒香。
郭河乡侯家湾村,从山腰到山顶全是花椒树。正和家人一起摘花椒的村民李智全告诉记者,他家种的18亩花椒树,去年收入10万多元。灾后重建中,靠花椒收入盖起了3间新房,去年,家里还买了辆农用车,让儿子跑运输呢。
“别看这小小的花椒,它是咱武都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也是武都一张对外的名片,都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呢。”指着红红的花椒果,李智全自豪地对记者说。
武都区通过花椒产业提升战略,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花椒种植区、全国最大的花椒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获得“中国花椒之乡”的美名。花椒产业成为武都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黄金产业”。
小花椒蕴涵大潜力
武都山大沟深,土地贫瘠,人多地少,全区36个乡镇80%分布在半山上。多年来,山区群众习惯了种玉米和小麦,1亩地收入超不过500元,遇到暴雨、干旱,常常颗粒无收。
10年前,区上借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号召山区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在半干旱地区大面积种植花椒,当时不少人有看法:花椒能当饭吃吗?能种出富裕来吗?大家都种花椒销到哪里?
为打消群众的顾虑,区上干部进村入户讲例子,科技人员分片包干,抓点示范。当一棵棵花椒树挂果并卖到市场后,老百姓心中亮堂了,不用动员主动买花椒苗进行种植,不仅在退耕的地里种,有人还承包荒山荒坡进行大面积种植。
为了抓好花椒产业,区上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的花椒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实行县级领导包片联乡、部门包乡联村、乡镇领导包村抓户的工作责任制度。乡镇主要领导每人主抓一个500亩退耕还椒基地或荒山建园基地,宜椒区群众坚持自育自栽,区上及时足额兑现苗木款。
目前,全区花椒种植面积由1995年的25万亩发展到100万亩,产量由1995年的67.5万公斤发展到现在的1700万公斤,宜椒区农民人均花椒收入由15年前的30元发展到现在的1300元,形成了白龙江沿岸、北峪河流域、洛塘河流域等万亩花椒林带6处、千亩花椒示范基地68个。花椒已成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支撑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优势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