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科技 » 农业创富 » 穿越千年,六安瓜片为何愈久弥香?

穿越千年,六安瓜片为何愈久弥香?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25-02-26  浏览次数:106
导读:提起六安瓜片,以其“无芽无梗、宝兰起霜”的独特品质闻名。近年来,六安市裕安区用科技为六安瓜片注入“硬核”底气,让每一杯茶...

提起六安瓜片,以其“无芽无梗、宝兰起霜”的独特品质闻名。近年来,六安市裕安区用科技为六安瓜片注入“硬核”底气,让每一杯茶都能讲述“从茶园到茶杯”的故事。

1.jpg

疑惑:曾经的贡茶为何变了味?

初春的清晨,大别山间的薄雾还未散去,茶农老张已经走进位于六安市裕安区百家冲的茶园,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望着满眼的翠绿,老张却有些困惑:“茶叶越种越多,可老茶客总说‘味儿不对’了。”

六安瓜片的“变味”,可谓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为抢占春茶高价期,不少茶农纷纷改种早熟品种,“乌牛早、龙井43”等外来茶树挤占了本地老品种的生长空间。“新品种上市早,但香气淡了,回甘也少了。”一位老茶师坦言。与此同时,复杂的传统工艺在快节奏的市场中逐渐“缩水”——手工炒制被机器炒制替代,火候把控不再精细,原本需一周完成的制作周期压缩至两三天。

更严峻的是六安瓜片的核心产区的无序扩大,土壤、气候等差异让茶叶品质参差不齐。市场虽大,口碑却悄然分化,老茶客摇头叹息,新消费者难辨真伪。

“经常有消费者对六安瓜片是否正宗、是否新鲜产生疑虑,也确实影响了瓜片的品牌形象。”裕安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心主任万长兵说。

破局:科技重“沏”一杯好茶

老张的困惑,折射出六安瓜片面临的现实挑战。如何让六安瓜片重拾“老味道”?答案就藏在山间的数字化茶园里。

在六安瓜片茶产业互联网中心,全国首个茶产业大数据中心正悄然运转:北斗定位标定每块茶园,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土壤湿度、虫情动态,区块链技术为每片茶叶生成“电子身份证”。从采摘到炒制,数据自动上传平台,茶农的手机能收到精准的施肥提示,茶厂的屏幕上跳动着每批茶叶的烘焙曲线。

2.jpg

截至目前,已有六安瓜片核心产区的10家重点茶企和相关茶园接入平台,中心已经对全区的茶园进行了测绘普查工作。

“给每一份真正产自六安的茶叶赋予‘数字身份证’,实现从茶园到茶杯全程可追溯。”六安瓜片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联合会技术顾问王思虎说,数字化让传统工艺有了“标尺”,既保住了手艺的精髓,又遏制了粗制滥造。消费者扫码溯源,不仅能准确看见茶叶的“出生地”,还能通过实时视频“云监工”生产过程。

新生:从“茶叶”到“茶业”

数字化转型,不仅关乎技术,更是一场产业生态的重构。

作为六安瓜片的核心产区之一,裕安区现有茶园20万亩,各类茶叶加工厂、合作社、家庭农场近300家,茶产业大数据中心将分散的茶农、茶企、检测机构串联成网,推动“小作坊”向标准化转型,围绕徽茶质量安全打造一杯“清洁茶”的基础上,打造一杯“透明茶”,让消费者更加轻松辨别原产地的茶叶,树立徽茶品牌形象。

“过去总是有很多外来茶冒充我们核心产区的六安瓜片,不仅打价格战,还让不明所以的消费者因为喝不到真茶,对六安瓜片戴上了有色眼镜。”百家冲茶农吴德莉的茶园在今年接入系统后,心情特别好,“现在有了这个权威平台认证,我们只要专心做好茶就行了!”

一片茶叶的蜕变,映照出传统农业与数字时代的深度融合。“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在全区的瓜片产区推广这一技术,将更多茶企、茶园接入互联网中心,提升六安瓜片的核心竞争力。”万长兵表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