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产的莼菜大多是卖到国外,现在要让重庆市民来消费莼菜。莼菜从采摘到端上市民餐桌的时间不超过24小时。”本月16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副县长杨学春介绍,截至目前,该县莼菜种植面积已达1.3万亩,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莼菜基地。
最大莼菜基地
近日,记者在石柱八龙村看到,不少村民正穿着防水裤,拿着一个可滤水的篓子,在莼菜田里寻找那些还没有露出水面的莼菜嫩叶。这些嫩叶,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看到、吃到的莼菜。
据了解,莼菜生长在沼泽池塘中,最值钱的是叶片下面的果胶,具有清热、利水、消肿、解毒的功效。每年的4-10月,正是采摘莼菜的季节。
由于莼菜对气候、温度、海拔和水质的要求特别高,国内部分莼菜生产基地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破坏,生产规模逐步萎缩,而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石柱黄水、冷水等乡镇空气、水源尚未受到污染,适宜莼菜生长。
“莼菜对水质的要求特别高,既不能施农药也不能施化肥,否则会直接导致植株死亡。”杨学春说,为此县里的莼菜基地都是引入泉水来种莼菜。“其他地方想种也种不了。”
杨学春说,自从1991年石柱引种莼菜种植后,目前,该县莼菜种植面积发展到了1.3万亩,占全国莼菜种植面积的60%以上。石柱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莼菜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