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科技 » 科技热点 » 从薯类到浮萍——探寻生物能源的“优等生”

从薯类到浮萍——探寻生物能源的“优等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3-10-16  来源:中国科学报   浏览次数:693
导读:最近一个多月,赵海频繁奔波于美国新泽西州、巴西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北京、广州、长沙等多个城市。作为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
最近一个多月,赵海频繁奔波于美国新泽西州、巴西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北京、广州、长沙等多个城市。作为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应用与环境微生物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同时身兼多个政府部门咨询机构的专家,飞行、出差、作报告、评审成为了赵海的家常便饭。

在探寻生物能源的道路上,赵海同样在不停地奔波着,从一个研究对象到另一个研究对象,恰似从一个希望到另一个希望。

寻找作物、生物分析、发酵转化、技术优化,十几年来,这个流程在赵海的科研历程中不断上演。而在这无数次的轮回后面,一项项高效的生物能源转化技术相继问世。

专注“薯变酒”

2002年,时值国家开始推广燃料乙醇,薯类进入了赵海的研究视野。

研究所所在的四川省的薯类产量占全国的16%以上,这一当地的“土宝宝”在作为原料开发燃料方面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薯类是一个待开发的富矿。”谈起薯类燃料乙醇,赵海激情洋溢地告诉记者。

赵海对于薯类燃料乙醇的研究思路与国家发改委燃料乙醇的发展规划不谋而合:后者在燃料乙醇生产技术的1.5代规划中将薯类纳入其中,重点在长江流域发展甘薯。

对于赵海团队来说,生物燃料技术的研发可谓得心应手。早在“八五”末,团队就开始了植物燃料油技术的研发,他们当时承担的项目被科技部技术信息研究所称为“中国第一个政府支持的系统的纤维素乙醇项目”。

在雄厚的研究基础、完备的人才体系下,赵海的团队很快便出了成果,他们把薯类的燃料提炼技术提升了一个档次:发酵时间从原来的60小时降到30小时,酒精浓度从原来的5%~6%提高到10%~12%以上。

“时间缩短了一半,浓度提高了1倍,新技术的发酵效率是原来的4倍。”赵海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不仅如此,新技术还有巨大的环境效益,COD负荷下降30%以上。”

薯类燃料乙醇的新技术一经推出受到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广泛认可,该项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能源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可再生能源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不少企业也在进行推广应用。

转向浮萍

技术创新没有终点。2005年前后,赵海的研究地图中出现了浮萍这一水生植物,“能不能直接利用废水中的物质来转化生物燃料”也成为赵海研究团队待解决的问题。

其实,在这个华丽的转型背后,赵海也有自己的无奈。

“政府部门基本都支持发展薯类乙醇燃料,农业部还设立了专门的甘薯能源化利用岗位,但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主张薯类作物应该优先用于解决粮食问题。”赵海告诉记者,尽管有产业界与政府部门的支持,他的研究团队仍然将研究重点转向一个为所有人都接受的生物能源原料。

“很荣幸我们在七八年前找到了浮萍。”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