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耕作有大学问。如今,由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韦本辉率领团队发明的粉垄深旋耕技术,让耕作变得更加简单、省力、高效。农民只要用一台粉垄机,就能一次性完成土地翻耕的所有任务,从而彻底告别“犁、耙、打”的耕作历史。
粉垄深旋耕,究竟是一项什么样的技术?它为什么能颠覆传统农耕模式?它究竟好不好用?值不值得推广?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进行了采访。
土地翻耕有学问,粉垄技术来解题
俗话说:“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种”,可见,耕作与播种之重要。
“耕作土壤,如能充分利用耕作层及其以下适量土壤资源和雨水,为农作物根系最大限度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就能帮助作物实现增产。”据韦本辉介绍,在他发明粉垄技术之前,就通过对旱地作物生长期内的3种不同土壤类型与作物产量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土壤疏松类型比土壤表皮结膜和土壤板结两种类型的增产率都高于10%以上,说明营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是提高作物单产的有效途径。
有了这个发现,韦本辉和他的团队研发出一项全新的农耕技术——粉垄深旋耕技术。所谓粉垄,就是利用粉垄机械对土壤进行粉碎且自然悬浮成垄而得名,这项技术的关键,就是利用具有横向旋切的“粉垄机械”螺旋钻头,根据作物种植的需要,垂直入土30厘米以上,通过高速旋转、横向切割来粉碎土壤,代替传统犁翻碎土,一次前行就可完成传统“犁、耙、打”的全部耕作程序,实现加深耕作层、深耕深松不乱土层。
“原来农民用犁耙翻耕土地,不易深耕深松,土壤容易板结,水分也不好保持。而粉垄技术,能够打破犁底层,形成更大的‘土壤水库’,并高效利用天然降水和灌溉水资源,增加土壤松土量、通透性和微生物数量。”韦本辉解释说,粉垄深旋耕技术不仅能激活土壤酶活性并加快土壤养分的速效释放,还能形成良性的农田生态环境,让作物的根系变得更大、更壮、更深。
一次深耕多年有效,作物实现持续增产
粉垄技术究竟好不好?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广西玉林市福绵区辛仓村,原来亩产能力500公斤左右的中产田,2010年冬进行干田粉垄,2011年第一造种植水稻,经广西农业厅组织专家测产,增产幅度为21%~23%,2013年7月测产第3年第五造的免耕或轻耕水稻,亩产仍达600公斤以上,高产的达723公斤。眼下,第六造水稻再生稻也即将成熟,增产已成定局。连续3年种植粉垄水稻的村民李盛兴颇有感触地说:“粉垄一次,六造持续增产,平均耕作成本低,水稻生产效益高,我们农民打心里欢迎这样的技术。”
中国农业科学院在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曹洼乡前李村试验,粉垄耕作后的第二年种植小麦等仍然表现持续增产,其中,夏玉米每亩平均增产208~255公斤,增产幅度达31.24%~38.19%。
“粉垄技术使用起来特别方便,农民只要用粉垄机械深旋耕一次,可3年以上免耕或轻耕利用,平均耕作成本较低,而且由于增产所产生的效益高于传统耕作10%以上。”韦本辉告诉记者,目前经改造后的粉垄机械并不贵,价格与现行同类拖拉机基本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