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1年起,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在全国铺开,一些生源不足的农村学校和教学点纷纷被撤并,导致不少农村上学远、上学贵等问题重现。2012年这股撤并风被叫暂停。
那些不再保留小学校的村庄,孩子们如今怎么上学?那些被保留下来的教学点,生源状况和教学质量如何?近日,本报记者来到云南、陕西和江苏等地实地调研。
澄江县七江村小学被撤并导致新的上学难
孩子只能到15公里外的中心校就读
日前,记者来到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九村镇七江村。这儿的七江小学2010年被撤并,原来学校的300多名小学生只能到15公里外的镇中心小学上学,镇上的初中在此之前也已并入位于澄江县城的澄江二中。
“当时不少老百姓不愿意搬迁的,可是镇上这么要求了,大家也就跟着把孩子送到了镇上。”七江村的陈大姐告诉记者,不少学生家长对撤并七江小学有意见,“要是学校出事了可了不得,有意见又能怎么办呢?”
据当地政府有关人员向记者介绍,当初七江小学之所以撤并,“是因为学校存在地质安全隐患。”澄江县教育局副局长王东说。
从2009年11月至2011年底,云南省对中小学校点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共撤并了9308个小学校点、112所中学。撤并前,云南农村教育设施和教学质量并不乐观,部分学校只有十几个孩子一两位老师,不少学校处于地质灾害点。“原来每次下雨,总得给学校打个电话确定学校周边地势是否开裂才安心。”王东告诉记者。
云南校点撤并有其特殊性,至今仍有不少自然村未通公路,这意味着家长不可能对孩子上学实行接送,加上有些家庭孩子众多,很难接送所有孩子。在滇南等贫困山区,由于学校不具备住宿条件,有的孩子只能徒步两三个小时上学。
“上学难哦。”罗大哥一听记者采访孩子上学的问题,就倒起了苦水。“周五接周日送,15公里山路单程至少要40分钟,得早点去等着,一趟来回少说得2小时。有些家长为了接送孩子,只能停下手中活计。”
“要是坐班车,去镇上一个孩子一周两趟得花10块钱,去县上读初中得花12块钱。”罗大哥说,“有时候晚了就得赶夜路,山路难走,虽然基本上都硬化了,但是大多数路段只能容一辆车,路边防护栏也没装,不安全的。”
据记者了解,接送孩子的班车时有超载。事实上,校点撤并并非只带来了不便。记者在九村镇中心小学看到,学校投资几十万的塑胶跑道正在铺设,教学楼也修建得气派。对于本就不宽裕的财政来说,撤并校点后,确实集中了资金,将有限的几所学校建设得更为安全、漂亮。
“有田径场的山区小学,放眼云南全省都不多。”王东说。
“孩子在学校还是吃的好呢,国家政策好,牛奶面包天天发。”陈大姐告诉记者,她家在镇上上一年级的孙女在学校吃得不错,“回家就想吃咸菜”。九村镇中心小学校长潘勇告诉记者,学生在学校寄宿,每月有100元的寄宿生补助直接打到学生饭卡上,此外每位学生还有20元的交通补助。
尽管如此,一位孩子才1岁多的张姓村民仍对记者说:“村上学校能复办该多好!你能不能帮忙向上级反映一下?”
高邮市至少30%农村孩子在村小教学点就读
出台帮扶政策,破旧教学点“重生”
下午3点多,江苏高邮市汤庄镇汤庄教学点内的标准化塑胶跑道上,六年级的张澄璐正和班上的同学在进行60米短跑训练。“预备——跑!”一声令下,矫健的身影像一只欢快的小鹿向前飞奔。在她的记忆中,三年级以前的体育课可不是这样,“那时候体育锻炼都在水泥或烂泥操场,不小心跌一跤就疼得直龇牙,要么浑身都是泥。”
这所村小教学点,位于高邮市最东南角,历史上曾经是一所镇中心小学。2000年行政区划调整,撤并了其他两个村小,汤庄小学也成为保留下来的村小教学点。“上世纪90年代末,学校多年无投入,校舍残破不堪,全部校舍都是D级危房。加上学校建设时未抬高地基在农田上直接建设,校园成了洼地,每逢梅雨季就成为泽国,校舍全部进水,最高水深1米多。”学校的老师们翻出以前老校园的照片告诉记者,老师背学生蹚水上课是常事,张澄璐们就只能在漏着雨的教室内学习。在破旧的校园中教书上学,教师们信心不足,最多一年有30多个学生转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