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人物 » 曾维友:农民赚到钱,我心里舒服

曾维友:农民赚到钱,我心里舒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4-06-03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354
导读:为了准确掌握全区农业发展状况,他深入村组摸底调查;为了促进当地农业发展,他挨家挨户上门宣传科学技术;为了培养乡土农业人才...

为了准确掌握全区农业发展状况,他深入村组摸底调查;为了促进当地农业发展,他挨家挨户上门宣传科学技术;为了培养乡土农业人才,他讲课讲到晚上11点多……他,就是曾维友,重庆市江津区经济作物站站长、农艺师。一名在乡土大地上默默耕耘了18年的农技员。

“他经常来看,给我们讲技术,做示范”

5月8日,重庆刚刚下过雨。江津区石门镇李家村淋鑫果园的晚熟柑橘上还挂着水珠,城里的游客就已经到了。果农苟贤述急忙召集了几名妇女给将刚摘下来的柑橘装箱。

曾维友到果园里转了一圈,顺手拿起一个柑橘,“苟姐,你这个果子上面长了青苔,这个袋子还是要套紧一些。”来过多少次了,曾维友与这里的橘农已非常熟悉,“这个树,果子采了之后要马上修剪,树下部和内膛的枝一定要舍得剪。”

“要得,要得。”苟贤述跑了过来。

苟贤述说,他们种的“清见”柑橘与其他品种不一样,其他的十一二月份基本就采完了,他们第二年4月还有果子挂在树上,就要越冬、保温。以前他们也很盲目,曾维友就经常来看,给他们讲技术,做示范。

“品质也很重要的。原来不晓得要套袋,果子黑黑的,卖不上钱,那时候一两块钱一斤。”苟贤述说,“技术还是很有关系的。曾站长他们就告诉我们怎么套袋,怎么覆膜,怎么保温,去年我一棵树卖了3000多块钱,最多的时候卖过30块钱一斤,这不得了。”

说到种植技术,曾维友兴趣十足:“‘清见’这个品种,刚开始做的时候有个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好,就是掉果。快收喽,果子‘刷刷刷’地都在掉。当时老百姓就问,怎么办?我到处找资料,通过套袋、肥水管理这些技术解决了。”

曾维友有多喜欢钻研农业技术,江津的农民都看在眼里。

“他这个人很爱学习。我们不懂就找他,他不懂他再去问,他还带着我们到外面去学。听那个教授几天课抵好几年的。”在吴滩镇郎家村,正在管理大棚西瓜的农户吴培先这样对记者说。

1999年,由曾维友主导试点的竹架大棚瓜菜栽培示范初战告捷;2000年,在他的主导下,江津区水泥骨架大棚示范推广;2008年,玻璃温室高档蔬菜栽培示范推广……在曾维友的努力下,如今江津区设施大棚蔬菜基地已经扩大到了3000多亩,一直应用的吴滩镇更是发展成为了江津区最大的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

“自己应该做点什么,让这些农民日子过得好一些”

曾维友出生在农村,跟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说他接触农民越多,越觉得有一份责任在身上。刚毕业那会儿,曾维友在一个镇里的农技站工作,就想着自己应该做点什么,让这些农民日子过得好一些。后来,他想到了良种。

“一颗种子决定以后所有的收成。好的种子加上好的管理、好的肥料才能有好的收成。当时老百姓主要收入来源还是水稻、玉米这些,种子好不好,收入差很多。”曾维友这样说。

为了寻找好的种子,曾维友跑了很多地方。先筛选,觉得好的再拉到镇里面,第二年准备要推广的,自己一定要先种上一亩两亩看看,觉得这个品种能行,再推广。那段时间,老百姓还经常能够看到曾维友骑个摩托车,后座上带袋种子,进村入户送良种的情形。

2012年任江津区经济作物站站长后,曾维友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为了能够引进一些好的经济作物,帮助老百姓增收致富,曾维友每次出门都要带上一台糖度计。碰到好的水果他都要测一测,看有没有在江津发展的可能。

处处留心,才能有所收获。这些年来,他先后引进先进适用技术9项,示范推广农业新品种11个,不仅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支撑,还带动了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向高优方向发展。

今年,曾维友又注意到了火龙果的潜力,“我去出差时,一个朋友买了一个红心火龙果,说你吃吃看。一口咬下去,至少有12个糖,我就去网上查,去超市看价格,20块钱一斤,白心的才七八块钱一斤,而且咱们重庆人喜欢吃甜,就觉得有可能。”

第一步仍然是要试种。在吴培先的大棚里,记者看到了已经长出新芽的火龙果苗。出于这么多年来对曾维友的了解和信任,吴培先对这个新品种抱有很乐观的态度,“希望在田野上,很快就能看到成果。”

市场需要什么,就引导农民种什么

5月8日下午,江津区先锋镇杨家店花椒高产示范基地,漫山遍野的花椒被大雾笼罩着。圆鼓鼓的花椒粒傲然枝头,青青的,透出一股淡淡的麻香味。

“我们搞农业的,最喜欢的就是这个季节了。辛苦了一年,终于收获喽。”曾维友说。

但是,喜悦中还掺杂着一丝忧虑。曾维友告诉记者,今年江津50万亩花椒丰产,他最担心的就是价格。“现在大部分都是经纪人过来设点,我们这里也在组织公司,成立合作社、花椒产业协会,进行技术交流和市场信息分享。但是自产自销还是实现不了,还需要外地的客商过来。”

“农业产业在做起来的情况下,销售是决定整个产业经济效益最重要的环节。”曾维友说,2007年的时候花椒价格大跳水,才一块多钱一斤,“成本就要一块多,还要采摘,人工费要很多,真是摘得越多亏得越多,老百姓就砍树。三四年了,刚进入盛产期,很可惜。再好的产品,销不出去也没有意义。其实也不是市场不需要,还是销售方式有问题,信息不对称。”

为了找销路,曾维友和同事们一起,去过四川,到过北京,找大的批发市场洽谈,办采购会、采摘节,邀请采购商、企业到江津来实地考察。“我们这里很多农产品都是无公害的,绿色的,有机的,我们就是要把它推出去,建立品牌,这样老百姓收入才会高。”

在新品种引进上,曾维友也很慎重,“如果我们推的新品种和普通老百姓去竞争,打价格战,那就和我们原来的目的背道而驰了。所以我们发展的都是瞄准市场空缺的产品。”

市场需要什么,就引导农民种什么。在这种理念引导下,2010年,曾维友在全区推广种植了3000多亩蘑菇,不但为企业解决了原料来源问题,更为农民创造了2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

“做农业虽然辛苦,但是也很有意思。”曾维友一边用手比划着一边说,“你看那个西瓜,今天长这么大,隔几天就长这么大了,还是很有乐趣的。尤其是看到丰收,农民赚到钱,心里很舒服。”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2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