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农村,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对普通人而言,拥有一套体面的房子是很多中国人半辈子的追求,也许是他们一生最大的支出。陕西作家高鸿的长篇小说《沉重的房子》就以房子为主线,讲述了陕北后生周茂生一家两代人为建房子而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故事,沉重的房子甚至在上世纪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搭上了他母亲和哥哥的性命。
仅仅在3年之前,对江西赣州近半数农户来说,房子还是他们沉重的话题。赣州虽地处华东,但由于战争创伤的影响以及多山的地貌等因素,却是罗霄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中面积最大的地市。2011年底的统计显示:赣州市171万农户中,仍有69.5万户近300万人住在危旧土坯房里,占农村总户数的40.6%。
6月28日,记者来到上犹县水岩乡古田村社前二组时,仿佛走进了一幅画里。近处是一片莲叶田田、荷花正红的荷塘,远处是绿树葱茏的丘陵,顺着荷塘间的水泥路绕过文体休闲广场和木质凉亭,跨过溪流潺潺的石桥,便来到山脚下两排汇聚“白墙、黛瓦、翘檐、坡顶、门楣”五大客家民居元素的“联排别墅”前。
这两排房子住了23户,黄瑜珍家便是其中一户,门前挂着“政府资助援建”的铜牌。两层半的小楼建筑面积近200平方米,共有一厨两卫三厅七室,还有阳台、储物间及露台各一个。“盖房和装修一共花了20来万元,其中政府补助了1.5万元。”50岁的黄瑜珍说,他家的旧房子是“插花房”,也是连在一起的两排两层楼的土坯房,由整个大家族40多户一起居住,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由于不断地分家和继承,他家的8间屋子分散在5处,“各家的屋子很少能挨在一起,也没有自己的客厅和厕所,几户共用一个‘众厅’,待客得排队。吃饭和睡觉不在一处,从一个屋子到另一个屋子,雨天得打伞穿雨鞋,晚上得打手电。因为乱堆杂物、乱倒垃圾、饲养家禽等,邻里之间纠纷不断。”
2012年6月,《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后,赣州将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作为振兴发展的开局大事来办,计划用3年时间改造69.5万户农民的危旧土坯房。改造实行“政府扶助+农民自助”的办法,凡是符合条件的农户,一般政府每户资助1.5万元,还可享受贴息贷款,以确保危旧土坯房拆得掉、新房建得起。
黄瑜珍说:“政府贴钱帮老百姓盖新房,真是党的好政策呐!如果没有政府,就算我有能力盖新房,原来的‘插花房’也没办法拆啊!”其实,黄瑜珍享受的远不止1.5万元的建房补助,古田村村支书黄太梅说:“为了控制建材价格上涨过快,政府给盖新房的农户都发了砖票和水泥票,凭票就可按出厂价买砖和水泥,比市场价便宜不少。外墙粉刷由政府负责,护坡、道路、桥梁、排水渠、休闲广场、自来水等基础设施也是政府出资建的。”
据赣州市市长冷新生介绍,两年来,赣州市累计投入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资金443.52亿元,其中用于建房资金372.37亿元、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71.15亿元。对水泥和砖价格的干预分别为农民节省建房成本4.62亿元和4.13亿元。目前,全市已完成40.68万户危旧土坯房改造,180多万农民告别了透风漏雨的土坯危房,搬进了砖混结构的新房,其余近29万户危旧土坯房也将于年内全部改造完毕。
2013年8月,黄瑜珍在23户中第一个搬入新居,“过火”(乔迁)那天,他花1万元摆酒席,“杀了一头猪,光鞭炮就放了两箱,高兴啊!和旧房子一比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家的客厅里挂着一幅红色的新中堂,“一顺百顺万事顺,千福万福满堂福。”旁边的墙上挂着他老伴的十字绣作品——“家和万事兴”。
黄瑜珍对生活的期望也是大多数赣南农民的期望,当土坯房改造政策让房子不再那么沉重之后,“福顺满门”和“家和万事兴”也就有了最主要的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