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要闻 » 贵州大学生返乡创业激活乡村振兴

贵州大学生返乡创业激活乡村振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25-05-07  来源:中国农网  作者:刘久锋 刘佳兴  浏览次数:12
导读:乡村振兴,是一个呼唤人才同时造就人才的舞台。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返乡入乡就业创业,他们在农村广阔天地发掘新动能、新价值,利用新理念、新创意,创建新产业、新业态,以青春力量激活乡村经济,在实现自身梦想的同时,带动乡亲们就业致富,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乡村振兴,是一个呼唤人才同时造就人才的舞台。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返乡入乡就业创业,他们在农村广阔天地发掘新动能、新价值,利用新理念、新创意,创建新产业、新业态,以青春力量激活乡村经济,在实现自身梦想的同时,带动乡亲们就业致富,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日前,贵州省大学生返乡创业典型案例发布,吴国邦、娄佳沁、李世瑶、郑培坤等20个具有示范意义的大学生返乡创业典型案例成为整个活动的焦点。这些返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案例涵盖农业种养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文旅、农村电商等领域,生动展现了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青春与乡土碰撞出的结晶、知识与实践融合的力量。

返乡青年大学生回归乡土的合情性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国家在政策层面与行动层面给予了大学生在乡村改革实践中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其返乡创业不仅是难以割舍的乡土情怀,更关乎个人价值的实现。

2025年是李世瑶扎根六盘水市钟山区双戛街道中箐村的第八个年头,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转身为“泥腿子专家”的他,带领乡亲们将破碎贫瘠的喀斯特山地化作四季飘香的“科技试验田”,用“红色奶油草莓”“冰激凌西瓜”“紫玉米”等多个特色品种,在海拔1900米的山巅奏响乡村振兴的立体农业交响曲。

2016年,李世瑶怀着报效家乡梦想,带着自己所学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回到家乡,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带领乡亲们闯出了一条山地高效农业之路。

“我从小在六盘水的山村里长大,深知农民‘靠天吃饭’的艰辛。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读书时,我就思考如何用所学改变家乡。农业不是‘土里刨食’,而是需要科技赋能的事业。我想证明,山地不是劣势,而是特色农业的宝藏。”谈起回乡的初心,李世瑶依旧热泪盈眶。

从“农学博士”到“新农人”,李世瑶用科技与情怀打破了对传统农民的刻板印象。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另一种可能:不是逃离土地,而是用智慧与坚持,让土地焕发新生。

“在利益链接机制上做文章,不仅做给群众看,还带着群众一起干。”李世瑶积极探索现代山地农业种植模式和技术,将高产质优的新品种、节本增效的新技术带到田间地头,带领农户探索致富的新路子和新模式,为农作物稳产保供提供及时有效的科技支撑。

李世瑶通过“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模式,向群众科普农业知识、传授农业技术、提供技术指导、推广成熟经验,带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群众增收,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相关品种和技术在本地、六枝特区、水城区和钟山区大湾镇运用,有了初步效果。

“持续为老百姓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田间课堂等形式,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科普农业知识以及传授农业技术,将初步成熟的模式和品种进行示范和推广,吸引年轻人从事农业,为家乡的传统种植业向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作探索和努力,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增加农户的收入。”李世瑶说。

正如李世瑶一样,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返回家乡,扎根乡土。根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超过1300万人,他们从事种养殖业、电商、农文旅等,用知识和技术闯出一番事业,在乡村振兴舞台上实现梦想。

返乡大学生振兴乡村的可能性

——作为农村社会中的中坚力量,选择返回农村建设家乡的大学生们,在观念和行为上都携带了大量的现代性元素,能通过与农村资源的结合释放出巨大能量,为未来农村的构想、设计与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我们在六背山有2万多亩地,再等十来天,草坪都长好了,就可以把牛赶上山去。”

初夏,春风过处草木青青,在位于黎平县的六背山下,一眼望去从山腰至峰顶,绵延不绝的天然草甸如绿色绸缎般铺展,不见树木,唯有青草随风摇曳。

这里是黄牛们的天然牧场,也是“牛司令”吴国邦在家乡发展牛产业重要版图。从沪上白领到乡村“牛倌”,他在短短几年间,带动670多户群众养牛,将“黎平牛”从深山牧场推向湾区餐桌。

2015年,他从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毕业,前往上海打拼,曾任职上海某金融集团投资经理,拥有群众羡慕的工作。

原本这是一场山里娃逆袭的励志故事,可每年春节返乡,他都目睹着“空心村”的困境,老人们颤巍巍守着牛棚,孩童攥着书包望向山路尽头,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包括自己的父母兄弟,该怎么依靠这片山过得更好一些,他心里涌出了一个念头——2018年,在上海陆家嘴的写字楼里,吴国邦递上了辞职信,他要回乡创业。

2019年,吴国邦回到传洞村创办公司,2022年又成立了黎平县孺子牛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670户农户养殖牛,产值累计达1500万元。

产业稳定后,2024年,他在广州创立贵州酸汤火锅品牌。现在,他的饭店单店最高日销突破20万元,已在粤港澳大湾区开设8家门店,年销售额达8100万元。

“体量小,成本就高,怎么帮助他们节省成本,是件重要的事情。”吴国邦说道,“这是我们正在研发的一款‘牛司令’平台,比如这个‘牛司令AI’,可以帮助农户解决养殖上的难题,提出专业的治疗方案。我还想建一个‘贵州黄牛地图’,把全省的数据收入进来,比如哪里有多少牛,有多少准备交易,打破信息壁垒,解决养殖户的销售问题。同时把饲料、兽药等农资也整合过来,在养殖户规模不大的情况下,大家可以拼一单,这样成本就下来了。”吴国邦一边说着,一边拿出手机展示着近期在做的工作。

从一个想法到星火燎原,从唤醒的“沉睡荒地”到打造“致富牧场”,“牛司令”的乡土归途有着许许多多超越经济账的产业蓝图。

返乡青年大学生深度嵌入的可持续性

——如何解决返乡青年大学生“半城半乡”的摇摆心态,实现“工作在乡村,生活也在乡村”的二次扎根,考验着地方落实引才政策的力度和温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广袤的田野,蕴藏着无限的机遇与希望,为许多人提供了人生出彩的舞台。

如何吸引更多有抱负、有能力的年轻人返乡创业,考验着各个地方落实引才政策的力度和温度。

近年来,贵州省各地各部门持续构建支持大学生返乡政策支持体系。省农业农村厅提出,以资金、项目、指导培训等支持大学生返乡从事种养殖业、创办各类经营主体、提升产业能力和经营能力;省人社厅提出,通过一次性创业补贴、场所租赁补贴减免、创业担保贷款等方法鼓励支持毕业生返乡入乡;团省委通过观念引导、学习培训、搭建平台等方式帮助返乡大学生创业,并与金融单位合作推出“青惠贷”“青扶贷”金融产品,为返乡创业大学生等提供金融支持;省妇联则实施乡村振兴巾帼企业扶持、锦绣计划创新研发提质等项目,并为女性高校毕业生创业发展提供优惠贷款、授信贷款等多样化服务。

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

黔南州长顺县的娄佳沁放弃央行“铁饭碗”,返乡接手家族菜籽油作坊,引入现代化生产线,打造相关品牌,年产值过亿元。她通过直播培训带动200余名村民就业,推动油菜、辣椒种植15万亩,户均增收5000元。

贵州相关农牧公司董事长,黔东南州岑巩县大有镇塔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培坤,始终秉持“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算富”的理念,锚定2025年全村农业产值破亿目标,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青年大学生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在返乡创业、振兴乡村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少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过在市场打拼的经历,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了解市场需求,善于培育高效优质农产品,延长产业链、价值链。同时,这些返乡创业年轻人善学习、肯钻研,在实现自我成长的同时,也让更多人看到乡村发展的机遇,带动更多人投身乡村振兴这片热土。可以说,年轻人返乡创业,拓展了乡村产业,让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加速向农村汇聚。”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返乡创业青年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广袤乡村回馈他们以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扎根田野、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在这场乡村与返乡创业青年的“双向奔赴”中,青春之花必将在田间地头绚丽绽放,共同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图景。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