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要闻 » 河南大旱工农争水 官员比农民着急

河南大旱工农争水 官员比农民着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4-08-13  来源:经济观察报   浏览次数:240
导读:63年不遇的大旱,正在炙烤着中原大地。驻马店是河南传统农业大市,而位于遂平和泌阳两县交界处的石头河,曾是流经该区域主要的灌...

63年不遇的大旱,正在炙烤着中原大地。

驻马店是河南传统农业大市,而位于遂平和泌阳两县交界处的石头河,曾是流经该区域主要的灌溉水源。往年汛期,这里时常有鱼群游弋在河底的石头缝中。但如今,龟裂的河床之上,长满野草。“自我爷爷那一辈开始,就没听说这条河断流过。从去年开始,河水就少了。但今年它是第一次把河底亮出来。100多年来了,这可是头一次。”河边放牛的老汉边说边摇头。

8月5日,河岸东侧的遂平县凤鸣谷管委会张店村,有村民开始机割绝收的玉米。“这就立秋了,即便有水浇地,也不可能再结(玉米)棒儿了。”眼前一片片根茎几近枯黄的玉米秆,让这些村民的想法冷静而现实,“(玉米)长在地里耗地力。机割粉碎玉米秆还田,还能养养地,等到10月再种麦子吧。”

以每亩地为单元,村民刘涛算了一笔账:种子40元、播种30元、复合肥160元、农药加打药雇佣的人工80元,“再算上这次机割粉碎玉米秆还田30元,这季庄稼每亩地成本340元,收成是零。”

包括张台村,凤鸣谷管委会共四个行政村,无一拥有灌溉机井。“这不,今年一万多亩地基本绝收。”凤鸣谷管委会主任杨凤亮介绍,这里的农民一直靠天吃饭,“有雨,收点。不下,不收。”

放眼河南全省,部分秋粮绝收已成既定事实。

经济观察报记者自邓州市水利局获取的《邓州市抗旱保秋工作开展情况汇报》显示,截至8月4日,全市重旱161 .85万亩,但只浇了68 .4万亩地。这意味着,其他上百万亩地将面临减产甚至绝收。而在受灾最为严重的平顶山市,重旱面积92.05万亩,其中干枯抑或称之为绝收的面积为17.55万亩,占比达7.2%。

限水

河南的水源体系首先面临大考。

据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办公室介绍,目前河南全省近35%的小型水库基本干枯,50%以上的中小河流断流,呈现出严重的水文干旱。

大中型水库的防洪抗旱功能一直被寄予厚望,但在严重干旱面前,同样力有不逮。官方数据显示,截至8月3日8时,河南全省21座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为21.61亿平方米,仅为往年同期均值的一半。

而旱灾的到来并非没有征兆。去年夏季以来,包括河南在内的北方多省便出现大面积干旱,其中河南受灾面积1842.7万亩,逼近全国受灾面积的一半。再往前追溯,2009年年初的那场大旱被冠以“50年一遇特大旱灾”,并使得河南全省小麦受旱面积4150万亩,山丘区13万人发生饮水困难。

抗旱的根本出路是什么?河南省水利厅副厅长王继元给出答案:节水!

在8月6日的河南省水利厅新闻通气会上,这位奔走于河南各地抗旱现场的官员一脸疲惫,但他还是加重语气高声强调:节水不等于限制用水,而是高效用水。

这种呼吁已在一些地方变成相应政令。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一度受困的平顶山市出台规定,禁止洗浴、足浴、洗车、游泳池、园林绿化等行业使用自来水和地下水。这使得市内某足浴中心贴出告示:为积极响应市政府节水号召,足浴项目中的泡脚服务更改为熏蒸毛巾热敷……

另外,平顶山还对全市用水量前50家工业企业实行15%-20%的限水量,督促企业科学调度水源,最大程度使用中水和地下水。对于限制工业企业用水这一措施,驻马店市遂平县水利局工作人员深有感触。

目前遂平县受旱农田达49万亩,占到全县农田的55%左右,其中绝收面积高达16万亩。“降雨量小、地面水源减少肯定是旱灾关键,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工业企业过度开采地下水。”遂平县水利局工作人员介绍,该县共有四五万人,一年的城市生活用水量为190万吨,但生产地点位于该县的驻马店市白云纸业有限公司一年用水高达600万吨,相当于遂平县城市生活用水的三倍以上。“因为像白云纸业这样的企业用水量太大,现在遂平县城地下水水位比2000年左右下降十多米。过去即便出现大旱,打井六七米也能出水,现在打下去二十多米都见不到水。”遂平县水利局工作人员很是无奈。

这家有着省市两级国资背景的企业,在与遂平县水利局博弈时丝毫不落下风。后者曾禁止该公司过度开采地下水,但对方之后还是打了14眼井,每天开采地下水两万吨左右。“我们也向驻马店市反映过情况,但市里说这是省政府的重点项目,管不了。”遂平县水利局工作人员如是抱怨。

工业企业与农业争夺水源只是其一。

驻马店境内最大水库板桥水库在1994年复建之后,原本设计农业灌溉面积40多万亩,但因驻马店市区地下水水位下降,地下水取水井悉数关闭,使得该水库农业灌溉功能被剥夺,目前主要用于供应城市用水。“1996年到2002年之间,我们申请到世界银行贷款修建板桥水库通往周边各县农田的输水系统,但只修了斗渠、毛渠这样的毛细血管,作为大动脉的干渠和支渠一直没修好。”让驻马店当地水利系统人士惋惜的是,随着板桥水库用水主体变为城市,即便原来的斗渠、毛渠也大多被沿途百姓破坏。

在地下水水位不断下降的情况下,诸如遂平县凤鸣谷管委会这样地势较高的地方,打井200多米依旧不见出水,机割绝收玉米才成为无奈之举。

放眼河南,地下水水位下降已是不争事实。官方数据显示,包括平顶山在内等旱灾严重地区,地下水水位较去年同期下降多达2-4米。然而大旱当前,全省依旧开动了45万眼机井。“限制工业企业用水是一种亡羊补牢的手段,但大量开发地下水无疑饮鸩止渴。”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分析,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将导致多种环境灾害,其中之一即因为地表蒸发量减少引发降雨量减少。换句话说,这可能导致旱灾的循环往复。”

谁更着急?

目前河南全省已累计投入15.2亿元资金,采取多种措施抗旱,最重要目的之一便是保证粮食生产安全。

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表示,河南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抗旱不仅关系到河南的粮食生产,还关系到国家粮食生产的稳定。要清醒地看到旱情对秋粮生产的影响,做到能浇尽浇、以丰补歉,力争全年粮食能够增产。

但严重的干旱却让增产的目标面临挑战。据河南省水利厅向媒体提供的资料称,河南省目前有效灌溉面积不足耕地面积的七成,有3000多万亩耕地是望天收,保证粮食生产持续增长的后劲不足。

以平顶山市叶县为例,该县在前两年水利普查时发现,全县共有一万多眼井,其中20%-30%已不能使用。“水井建成验收合格之后,管理权就被移交给各个乡镇,而乡镇可能还会将管理权移交给具体农户。”叶县水利局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随着管理权的下放,水利部门本着谁收益谁管理的原则,不可能继续维护这些设备,“但这种重建轻管、管建分离就会导致农田水利设施完备率不高。”

被破坏的不仅仅是这些水井,农田里的灌溉水渠同样难堪大用。“谁家的地挨着水渠近,谁家就会把水渠填平,种上庄稼。等到浇地时,水连田都进不去,只能各家买各家的塑料管子输水。”叶县旧县街道村民指着已经被玉米地掩盖得没有痕迹的水渠说。

而那场缘自上世纪50年代的农业灌溉现代化革命,曾使中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灌溉系统。随着包产到户和取消农村劳动积累工、义务工,这些集体水利工程大多遭搁置或荒废。

这些历史欠债尚未厘清,农田也成为被搁置和荒废的对象。

“现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村里都是老人和小孩,他们家的地就算是守着机井,也没那个能力和体力去浇。”叶县旧县街道一位被父母叫回家浇地的年轻人说,年景好时,一亩玉米的收成能达到一千多斤,但抛去种子、农药、花费、收割等高达400元左右的成本,留给他们的每亩利润不到一千元,只是他在城市建筑工地上七八天的打工收入。

而在旱情甫一出现时,各个县乡农技站的工作人员便利用各种手段,向当地村民宣传抗旱,但他们同样力量不足。以河南省邓州市为例,中央和河南省分别给邓州拨付50万元抗旱资金,邓州市投入200万元,三级政府共投入300万元,但平均到一亩夏播田上,只有1元2角钱。

尽管干旱让河南省市各级部门头疼不已,但村民们并不着急,有些村民直至现在都未给农田浇过一次水,任由烈日烤干地里的庄稼。“争取粮食增产、保证粮食安全”这类宏观问题,似乎与躲在屋内悠闲地搓着麻将的他们毫不相干。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