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涛在调试机器
蔡涛希望机器烙上“襄阳造”
三农直通车综合报道:“80后”襄阳小伙蔡涛,毕业3年后,因能力出众,在杭州一家公司升职到了管理层。去年,他偶然看到报道称,襄阳机场周边焚烧秸秆逼停航班。
这则消息引起了他的关注,现在提倡秸秆还田,但目前襄阳市场上,经济适用型的秸秆处理机还处于空白地带。这勾起了他儿时的梦想:让农机现代化。于是,他毅然辞职回到襄阳,经过1年多的潜心研究,他发明出了半自动遥控秸秆还田机,并获得了国家专利。
有人出巨资想购买这项专利,被他婉言谢绝。土生土长的他,有个襄阳情结,他想给机器烙上“襄阳造”。
能处理秸秆的“小坦克”引称赞
昨日上午,樊城一块农田旁人头攒动,一台神奇的机器引来大家啧啧称赞。这台机器高约30厘米,长约1.5米,因靠履带行驶,乍看上去像一辆没有炮筒的小坦克。
一名小伙手拿着常见的游戏遥控手柄站在机器旁。他按下启动键,它便“突突”作响,在农田里开了起来;走到田地尽头,小伙按了左拐键,它转了个身,又开了起来……
这台无人驾驶的“小坦克”在农田里进退自如,不到10分钟,大约200平米土地上的秸秆被倒翻粉碎,和松软的泥土混在一起。
年轻小伙名叫蔡涛,是这台机器的发明者。他介绍,与市场上的秸秆处理机相比,它小巧易携,容易操作,成本较低,可方便农民朋友处理秸秆。它主要由滚轮式粉碎系统、履带式行走装置和动力系统三大部分组成。
这台机器可是有专利的“正规军”。上个月底,蔡涛收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给其寄来的“半自动遥控秸秆还田机”专利证明。
村民王松江对这台机器赞不绝口:“以前处理秸秆,请大机器成本太高;自行焚烧会污染环境;要是我有了它,那就方便多了。”
“烟锁机场”的新闻激发发明灵感
“小坦克”问世的背后有一段故事。
蔡涛26岁。2009年,他从江汉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毕业。当年,他应聘成为杭州一家公司的设计人员。因出色的工作能力,2011年3月,他被调往西安分公司当经理,从职员升到管理层。
忙碌的工作,令他无暇顾及家庭。一件事情的发生,让他停下了忙碌的脚步。
2011年清明节那天,蔡涛的外婆去世。因不想让蔡涛担心,家人对他隐瞒了这个消息。直到一个月后,母亲在一次电话闲聊中无意提起,他才得知外婆已经去世。他愧疚不已,心想:自己在外漂泊打拼,连亲人的最后一面都没办法见到。当年5月,他请了探亲长假。
回到家中,看见渐渐老去的父母,他想结束漂泊的生活,回襄阳老家。可是干些什么呢?他一时没了主意,直到他看到一条新闻。
新闻报道称,襄阳机场周边因焚烧秸秆产生大量浓烟,导致能见度降低,航班迫降武汉。
这激发了他的发明灵感:“现在提倡秸秆还田,但要耗费人力物力,成效不高。为什么不能发明一种高科技的农业机械,按个按钮就能把农活做了。”他脑海中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造一台遥控秸秆粉碎还田机。
蔡涛查阅资料发现,市场上并没有这种无人驾驶的农业机械,这更坚定了他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