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二代成功经验三
有知识:把生产效率提高了近十倍
作为一名“农二代”,胶州市胶东镇于家村的青岛博林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的吕胜男是典型的子承父业。2006年从学校毕业的吕胜男原本并没有打算回老家,而是留在城市工作了一段时间。但是由于自己是独生子女,父母在家忙生意实在是太累,只能回家帮父母。“上学的时候对辣椒加工等也不熟悉,回家之后就从头学起。”吕胜男告诉记者,自己刚回家的时候,父亲只经营辣椒加工,现在他们公司除了辣椒加工之外凡是跟农产品相关的都涉及到了。2006年至今,工厂从3000平米的面积增加到了8000平米左右。年盈利额也从三十万左右增加到了一两百万元。
说起技术的革新,吕胜男也比较有发言权。过去公司“打辣椒”用的“绞肉机”一天最多能加工三四吨辣椒面,还得4个人看着。现在用的大机器只需要 2个人看管,一天就可以加工十吨辣椒面。“以前取辣椒籽、取杂质都得靠人工,现在有全套设备,只要把辣椒放进生产线可以流水线作业,出来就可以装袋。”生产效率提高了近十倍,而人工成本并没有增加。
现代农业技术
亩产值从千元涨到250万
“技术对农业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不管是抗自然灾害能力还是提高产量方面都能看出显著变化 。”青岛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年农技站都要做一些重要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有设施温室生产技术、水肥一体化节水农业技术,也有农机、农艺的融合。“这几年水肥一体化农业技术的推广面积就在逐年增大,此技术可以节省成本,提高生产力。”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农技站除了将全国先进技术在青岛推广开来,还会自己做一些改良和新的科研实验。由于独到的眼光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良,在崂山“种地”的青岛崂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述金就将一亩地的产值从1000元增加到了250万元。
小时候,张述金跟父亲一起下田种地,那个年代遇到干旱天没有灌溉技术,小麦浇不上水。即便遇到好时候一亩地也就产800斤粮食,满打满算一年最多挣1000元。为了逃离农村,他来到城市做起了小买卖,卖水果、卖蔬菜起早贪黑攒了一笔钱。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7年前张述金将眼光投向农业,他在崂山包了一块儿地开始探索野生灵芝驯养。“我们通过野生灵芝驯化、种植技术改良,提高了灵芝的抗病性和产量,同时还保存了野生灵芝的药性。”最多的时候,张述金一亩地的干灵芝产量能达到1000多斤,而市场平均售价是五元/克,一亩地的产值就是250万元左右。张述金骄傲地告诉记者,农业大学不少大学生都找他拜师学艺,还有农业大学的教授和专家要去他的地里参观调研。
农业种植风险大
有农场主只种一季小麦就惨败
虽然农村经济的发展吸引了不少人投资,但是凡是投资都有风险,有不少投资农业的人甚至亏得血本无归。驯养野生灵芝的张述金就曾因为种植技术跟不上“栽过跟头”。“一开始把之前攒的钱都赔进去了,前妻都跟我离婚了,我一个人带着孩子特别不容易。”
另外,记者了解到由于天气的原因,今年种小麦和玉米的家庭农场不少都亏本了,只有少数资金比较雄厚、管理技术比较先进的农场还勉强能收支平衡。“我今年种的小麦平均亩产达到800斤了都没挣钱,很多人种的小麦亩产才400斤肯定都亏了。”平度市种粮大户王玉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2014年小麦收割之前,自己浇了5遍水,每亩地浇一遍水60元,这样一亩地灌溉费用是300元;化肥每亩地得150斤,平均每斤1.6元,共需要240元;小麦种每亩地需要50元;农药打了三遍,加上人工费总共得120元;麦收时,每亩地的机械收割费和拉回家的晾晒费加一起得95元。加上一些杂七杂八的费用以及王玉芹和家人搭上的时间、人力,一亩地的小麦最少得投资850元,而一亩地的小麦平均售价按照 1.2元算的话,800斤只能卖960元,去了成本只剩下110元。
“土地流转费一亩地半年就得500元,怎么算都是赔本了。幸好国家对种粮还有一部分补贴,我还买了保险,再加上我种的是小麦种卖的比别人要贵一些。”王玉芹告诉记者,自己还有点儿经济实力,可以抵御一定的风险,但是不少农场主只种了一季小麦就“逃”了。有个企业老板因为盲目流转土地抱着侥幸心理没有给小麦浇水,导致严重减产,收完小麦后玉米也不敢种了,连农民的土地流转金都没有钱支付。(原题:农二代种地养殖靠脑子 有的种一季小麦就惨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