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严格扶贫定向招生计划的报名条件
主持人:刚才您也提到,高考制度改革向农村学子倾斜,可能也会带来一些制度漏洞,比如,很多官员可能将孩子送往农村求学,挤占贫困地区农村孩子的权利空间。我们如何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嘉宾:在实施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的头两年,我国有关部门和参与学校其实已经注意到政策优惠没有落到真正的农村贫困生身上的问题,这和这一计划把招生对象确定为贫困县考生有关——在贫困县,也有城镇户籍考生和农村考生,为此,在进一步实施这一计划时,已有省市和学校在调整招生对象,从面向贫困县所有学生,改为面向贫困县的农村户籍考生。但就是在调整为面向农村生之后,也存在问题,一是有些官富人家,想办法把孩子的户籍从城市迁到农村,在这些地方,相对于把户籍从农村迁到城镇,从城镇迁到农村要容易得多,再就是有的农村生,虽然是农村户籍,但家庭并不贫困,在当地是富裕人家。
要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可以进一步严格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的报名条件,从要求报考者具有贫困地区户籍和当地高中三年学籍,调整为具有贫困地区农村户籍,并将学籍年限延长为当地高中三年学籍、初中三年学籍。在现实中,当地贫困农村生,绝大多数是在当地从小学一直读到高中的,因此,提出初中和高中学籍要求,可让这一政策更具补偿意义。
与此同时,在专项计划招生时,应该公示所有报考者的信息。我之前了解到,高校自主招生的农村生计划,比如清华的自强计划,人大的圆梦计划是会按自主招生公示要求,公示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农村生名单的,但放在集中录取提前批录取的贫困地区专项计划,报考者的信息却没有公示。只是由有关部门对其资格进行审核,这不利于公众对报名者的资格条件进行监督。
4、抓好农村基础教育至关重要
主持人:在今年的两会上,很多委员也指出,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孩子上重点大学比例,关键还是要抓好基础教育,为乡村配备好的师资和设备,这一点,您怎么看?
嘉宾:教育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起点公平是指每个人不受性别、民族、出身、户籍等因素的影响,均有平等的求学机会;过程公平是指在接受教育过程中,获得平等的对待,没有歧视;结果公平则指升学考试、录得的机会公平。而我们现在针对高考所做的,实际是强调一个结果公平。
虽然我们现在农村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基本都不存在入学难的问题,政府也一直致力于缩小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但是,与城市相比,农村的教育质量仍然不高,依然需要加大教育投入、配备优秀的师资,这是一系列的事情,需要政府和社会做的还有很多。
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虽然高考一张试卷貌似公平,所有学生同场竞技,但是如果有学生的教育起点和接受的教育质量,相比其他学生要低很多,那怎么让他们同场竞争?竞争的结果就是他们被远远抛在其他学生身后。所以抓好基础教育,对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孩子上重点大学的比例十分重要。
5、帮助贫困学生产生的社会价值更大
主持人:很多人会说,高考制度改革,通过行政命令向农村学生倾斜,也是一种不公平。另外,也有人认为,现在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农村孩子素质不高,凭什么要对他们进行照顾?对此,您怎么看?
嘉宾:首先要说明的是,制度改革向农村学生倾斜,不是一种照顾,也不是一种不公平,正如我之前所说的,它是一种教育补偿,弥补之前和现在我们的教育不公平。
现在的教育不公平是由于国家资源的配置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造成的,如果别人要问凭什么照顾农村学生,那我们也应该反问,凭什么北京、上海等城市要享受那么多优质的教育资源,有那么多的指标名额?因此,我们一定要转变观念,相较于城市学生,农村学生在教育这场比赛中,已经落后了,已经不公平了,我们要做的,就是要缩小他们之间的差距。
另外,针对素质教育的看法,我觉得这是一个评价标准的问题。现在所谓的素质教育评价指标更多是倾向城市学生的,比如各种艺术才能、海外交流经历、外语水平等等,这是基于城市学生的评价体系,在这一套评价体系中,农村孩子当然不如城市学生。而反过来,农村孩子从小做农活、更加吃苦、自立,这些素质,城市孩子也是缺乏的。因此,评价体系不一样,素质教育的强调点也不同,必须建立起面对个体的多元评价体系。
一个文明的国度,应该着眼于帮助弱势群体。教育是社会公平的协调器和校正器,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要让每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人生。相对于帮助城市孩子,帮助贫困学生产生的社会价值会更加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