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质量好”要求,坚持“全程质量控制”,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副市长黄龙华说:“农产品质量是农业生产的生命线,‘全程质量控制’是农业品牌创建、功能延伸的保证。青岛坚持‘管住源头、标本兼治、全程控制’的思路,加强顶层设计,明确了‘四建、三补、二追、一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机制,积极创建全国农产品质量最安全城市。”
黄龙华介绍,所谓“四建”,就是建立镇级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建立村级协管员队伍、创建农产品质量监管示范镇、建设镇级农产品检测室。“三补”,就是实行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配送补贴、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补贴、农药经营者培训补贴。“二追”,就是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和农业投入品追溯体系。“一查”,即严查严办违法案件。
为编织农产品质量监管网络,在镇级,建立健全了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覆盖了全市91个涉农镇(街)。在村级,5608名农产品质量协管员,已经全部配备到位。明确了生产者主体责任和地方政府监管责任,“市区联动、专群结合”的监管网络初步形成。
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已经覆盖全市366个“三品一标”基地、78个市级扶持的合作社和园区,基地农产品生产已全程可追溯。建立农药监管追溯体系,全市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单位由2013年的187家核减至38家,全部实现定点经营和经营过程可视可溯。同时,进一步规范全市农资经销店,将其逐步纳入农药监管追溯体系,实现了“谁在卖药、卖什么药、药卖给谁”全程可追溯。
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落户青岛,带动全市农产品质检水平提档升级。涉农区市全部建成农产品质检中心,在76个涉农镇,建设了公益性农产品质量检测室。
建立了农药经营使用持证上岗和农药补贴制度。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20万亩蔬菜、茶叶,开展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配送补贴试点,引导农民科学用药、用好药。在大沽河沿岸选择了2.7万亩试点区,推广节肥、控药、秸秆综合利用、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取得初步成效。对农资经营者和农药协管员免费开展持证上岗培训,提高农资经营使用者的素质。
同时,坚持“凡检必公开、违法必查处”的原则,对蔬菜、果品、茶叶等食用农产品监测结果进行通报,对违规企业和产品进行曝光和依法查处,对2个违规“三品一标”生产基地给予了摘牌处理。开展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今年共查处违法案件300多起,查获不合格种子8000公斤,查处伪劣肥料23吨,查缴假劣农药1500公斤。
围绕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坚持“全新体制支撑”,依靠深入推进农村改革激发发展活力
改革是源头活水,是发展的源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新一轮农村改革的号角,青岛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关键。
6月27日,平度市蓼兰镇的春香秋实家庭农场主李春香收到一条银行短信,提示她从潍坊银行青岛分行借贷的100万元已经到账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笔贷款采用了青岛市人民政府印制、平度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土地经营权证》作为抵押物。而李春香拿到的这张《土地经营权证》,也是青岛市政府颁发给农民的第一张《土地经营权证》。
副市长黄龙华说:“在农村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改革上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标志着青岛在推动农村金融领域改革上迈出了关键一步。这笔用土地经营权证做抵押的贷款,就像一块手表,表盘上呈现出的只是几个简单的指针,但背后却是一个极为精密的齿轮组合,环环相扣,层层啮合,精确运转。”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牢牢把握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青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进展迅速。目前已有2729个村完成确权系统录入工作,年底前基本完成确权登记颁证任务,比省定目标提前一年,比国家要求提前三年。
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率先开展农村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改革,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目前,青岛已发放土地经营权证23本,土地经营面积2万多亩。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16.8万亩,占耕地面积14.7%。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主体,提高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青岛百亩以上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和土地股份合作社已有4324家、土地47万亩,农民合作社达到7474家,社员31.2万户。
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完成新一轮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发证工作,全市符合登记条件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全面结束。共发放集体土地所有权证2.8万本,宅基地使用权证117.5万本,其他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证2万多本。
加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整合现有资源,构建起以镇(街)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为基础、以区(市)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为核心、以市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为龙头的三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目前全市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交易额已达2800多万元。
推进农村金融支农制度改革,全域创建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组建青岛农村商业银行,鼓励镇村银行下沉网点和服务。目前,全市已开业村镇银行7家,实现了县域村镇银行全覆盖。各家银行在镇村设立标准化网点261个,形成了多层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构建新型金融支农机制,加强农业产业政策和涉农金融政策融合,鼓励涉农信贷投放确保农村金融主要用于农村。到今年7月底,全市涉农贷款余额2200多亿元,同比增长18.2%。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率先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纳入农村信用体系。
针对农民抵(质)押担保品种单一,青岛率先推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四权”担保融资工作,有力激活了农村产权金融功能。今年以来,各类涉农金融创新产品贷款余额比年初新增18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