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小看小草,它连着生态环境、连着乳肉食品质量、连着国人的幸福。谁有了优质饲草料,谁将在肉产品、奶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市场上才有“话语权”。
小草变成致富的“金草”
记者行驶在陇中、陇东及河西,扑面而来的是草产业蓬勃发展的浓厚气息。山塬沟峁,兴起成百上千亩的连片规模化种草基地;地头村口,农户热火朝天地晾晒、装运干草;一座座草加工企业、一个个草产品合作社里,人们正在加工草捆、草粉、草颗粒、青贮鲜草,这些优质草产品被全国各地大型养殖企业、饲料企业及奶牛企业“抢购”。蓬勃发展的草产业正成为一项绿色朝阳产业,在黄土高原区及河西走廊兴起。
发展草地农业,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向,对保障粮食和生态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中国草业“摇篮”再获新生
通渭县陇阳乡水池村是中国红豆草之乡。老支书魏继刚告诉记者,全村今年有500亩红豆草基地,产草籽80吨,草籽价格连年上涨,今年1斤10元。早在1979年,省畜牧厅草原工作队畜牧师王素香将法国引进的红豆草在水池村(当时称申家山大队)试种60多亩。在“以粮为纲”的年代,顶着乡亲们“粮都不够吃、难道让我们吃草”的骂名去种草。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草种成功了,粮食也丰收了。
原来,牧草多了,养畜增长了,有机肥增多了,粮食也增产了。申家山用20%的农田种草,粮食反而增产40%,并获得翻倍的畜产品,申家山成为我省第一个靠种草养畜翻身的典型。1983年9月,《人民日报》发表了《走申家山路》的社论,申家山成了全国推广的种草养畜典型,也成了中国草产业的“摇篮”。
当前国家倡导发展草地农业,由传统耕地农业向“粮草兼顾”型农业结构转型。草业“摇篮”的甘肃,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期。
山大沟深的岷县,牧草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金草”。岷阳镇陈家崖村种草大户陈满平成立岷县满青牧草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旋窝牧场承包了2000亩地种植岷山猫尾草。据他介绍,1吨岷山猫尾草干草售价达7000元至9000元,在香港、日本、韩国等市场上十分畅销,是赛马、宠物和奶牛理想的纤维干草。
种草基地另一头连着草产品加工企业。记者在安定区的甘肃民祥牧草有限公司,见到了全国裹包青贮牧草规模最大的加工生产现场:巨型抓草机将农户排队交售的草料“抓起”,投入圆筒式揉丝机,揉丝机像巨型榨汁机,鲜榨出清香四溢的鲜草料,经裹包机塑封真空包装,生产出牛羊喜吃的“汉堡包”。据悉,该企业一年四季不间断加工苜蓿、燕麦、全贮玉米、甜高梁、黄贮玉米等各类草料,畅销上海光明、四川新希望、内蒙古蒙牛等大型养殖和奶牛企业,为干旱山区牧草增值、农民增收探索出一条新路,农户种草亩均收入1000元以上。
目前,全省草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70多家,年加工草产品160多万吨,形成了“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产业化经营模式,打出了“会宁有机苜蓿”“永昌高蛋白苜蓿”“通渭红三叶”等草品牌。
甘肃近年来农业连获丰收,今年夏粮丰收也成定局,解决了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大难题。发展草地农业,可以说是我国尤其是甘肃这样的省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任继周表示,在我国,经过试验草—粮轮作、草—果轮作、草—烟轮作等土地利用体统,可以建成大量的栽培草地,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些栽培草地实施割草或轮牧,经济成效显著。不但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总产量增加,也可以使草地畜牧业蓬勃发展起来。这种现代化混合农业至今仍盛行于北美、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