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关,分布在颍淮大地上的大小圈栏、棚舍及交易市场内呈现一派富足繁荣景象:规模养猪场里,一头头肉猪膘肥体壮,赶在两节期间上市;干净整洁的养殖大棚下,獭兔、鹧鸪、孔雀等特种养殖蓬勃发展;临泉、颍上等地的山羊市场,每天天不亮就车水马龙……
回眸2014年,上规模、标准化、收入丰成为阜阳养殖业发展的关键词:全市万头以上养猪场、千头牛场、千只羊场、十万只肉鸡场,各类规模养殖场数量发展到29265家,规模养殖比重达75%以上;标准化养殖示范场达129家,其中部级14家、省级34家、市级81家,标准化养殖水平稳步提高;水产品总产量达100028吨,渔业总产值预计可达17.5亿元;肉蛋奶总产量达78.1万吨,超额完成全年目标,前三季度畜牧业产值达120.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2.4%。
上规模、标准化,养殖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2014年的最后一天,记者来到位于太和县桑营镇闫营村的恒康牧业有限公司。在公司办公室,通过满墙的视频监控画面,记者看到,一排排整齐的猪舍里有小猪正在进食,有母猪正躺在加温灯下待产,还有刚出生的猪仔正在酣睡。
“猪舍里有产床、定位栏和保育栏,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猪仔住的地方都不一样,不同猪舍的空间、温度和饲料喂养量都有不同的标准。”公司负责人闫献振告诉记者,恒康牧业的养猪场是标准化养殖示范场,从猪舍建设到喂养管理都有严格的标准。养殖场建设过程中,他得到了很多帮助——通过县级以奖代补政策,申请补贴资金20万元;引进良种时,每头能繁母猪获得400元奖励……
到2014年底,恒康牧业刚好运行一年。经过一年的摸索,恒康牧业已经建立了成熟的自繁自养、高效育肥的养殖经营模式,“春节前后能出栏肉猪300多头,眼下就等市场抬头了。”虽然今年生猪市场一直不太景气,但闫献振却很有信心,“越是市场不好的时候越能体现出规模养殖、标准化养殖的优势来。只有上规模、高标准的养殖企业才能挺过市场低谷,挺过来就是赢家。”春节后,他还打算吸引周边散小养殖户加入公司,扩大公司养殖规模,进一步提高效益,帮助散小养殖户增强抗风险能力。
开展创建示范,鼓励规模经营、标准化经营,不仅要有资金支持,更要有技术做后盾。
近日,记者来到界首市芦村镇路洼村养殖大户路传波家中时,该镇畜牧兽医站兽医程名烈正在向路传波传授长毛兔防疫技术。“程医生是镇里给我们养殖户聘请的‘科技保姆’,每个月都会来我家一次。”路传波告诉记者,该镇共有10多位这样的“科技保姆”,分片包村、包户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而在颍州区,为促进和规范养羊业健康发展,该区畜牧局派出四个小组,对全区存栏50只以上的54个规模养羊大户进行排查,出资购买羊痘疫苗,及时提供给需要的养羊场。
2014年,我市扎实开展“畜牧系统百场千户360服务”和“畜牧科技进万家”活动,组织动员228名畜牧技术推广骨干,结对帮扶1365家畜禽养殖场(户),开展技术培训360场次,为全市各类规模养殖场提供技术支撑。
在政策扶持下,全市养殖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步履稳健,成绩显著。截至2014年底,全市规模养殖场数量发展到29265家,规模养殖比重达75%以上。其中,万头以上猪场26家,千头牛场19家,百头奶牛场8家,千只羊场32家,10万只肉鸡场31家,5万只蛋鸡场18家。全市已创建标准化养殖示范场129家,其中部级14家、省级34家、市级81家。2014年新争创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2家、省级示范场4家、生猪标准化项目41个、畜禽标准化健康养殖项目9个。
“上规模、标准化养殖场的大量涌现,标志着我市养殖业发展迈入新的阶段。”市畜牧局负责同志告诉记者,在此基础上,2014年全市肉蛋奶总产量达78.1万吨,同比增长3.4%。生猪存栏280.1万头,同比增长2.2%,出栏560.4万头,增长3.8% ;牛存栏32.9万头,增长1.9%,出栏31.6万头,增长1.6 %;山羊存栏138.8万只,增长3.7%,出栏240.8万只,增长5.7%;家禽存栏2529万只,增长2.7%,出栏5181.9万只,增长3.7%。
特种养殖“钱”景好
闫献振的肉猪正待价而沽时,同一个镇上,高湖村皖北獭兔良种繁殖基地已盈利400多万元。
“一只幼兔三四个月就能养大,成本在30元左右。宰杀后,其皮毛经过加工能卖50元,兔肉能卖20多元,每只利润达40元。”基地负责人丰祥志告诉记者,他们一年出栏獭兔达10万只,皮草销售到外地甚至俄罗斯的服装企业,兔肉销售到阜阳及周边地区,时常供不应求。眼下,丰祥志正着手扩大养殖基地,成立专业合作社,带领更多农户致富。
告别皖北獭兔良种繁殖基地,记者来到太和县坟台镇关营村。隆冬时节,树木萧条,然而该村的一片杨树林下却是五彩斑斓。走近一看,原来村民关丽养殖的100多只孔雀正在此争奇斗艳。
关丽从2009年开始回老家养孔雀。2014年,被称为“孔雀公主”的她又在孔雀羽毛上发现了新的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