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里的“包工队”
有了联合体这样的“巨无霸”,普通农户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还有市场吗?宿州也给出了答案。
“你有能力流转土地,但你不一定有能力管理好它。我们就像田地里的包工队,家庭农场需要什么服务我们就提供什么,帮助他们种好田。”韩素兰这样定位自己创办的意利达农业科技专业合作社。土地的规模化经营,突显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性,联合体的蓬勃发展,给了意利达们更多发展壮大的机会。
2008年,意利达成立,刚开始自己流转了2000亩土地耕种,可没想到收获的时候碰上连阴雨天,粮食全部霉变,合作社一下亏损十几万元。韩素兰总结经验,调整思路,索性将合作社的经营方向定位为提供专业服务。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意利达农业科技专业合作社已经建立了农机作业服务部、植保作业服务部、农资经营服务部和农业技术指导服务部,既可以为家庭农场主、种粮大户提供从种到收的全程托管式服务,也可以按需定制,提供菜单式服务。
记者与韩素兰正说着话,意利达的客户陈传刚进了门。陈传刚种药材在行,种粮食却不精通,他将1500亩地委托给意利达管理。“他们的服务非常到位,我一点不用操心,种出的粮还多。去年的小麦、大豆亩产都比普通农户多几十公斤。”陈传刚说。
合作社工作人员李邦成现在负责植保作业服务部。他介绍,农委专家对合作社有密切的指导,病虫害信息、用药信息都会提前告诉他们。“农民一般是见到虫子再打药,我们是提前预防,效果更好。”李邦成说。
由于合作社提供的是规模化服务,还能有效地降低服务成本。据意利达测算,2013年,农民自己种植投入每亩的费用约为736元,而委托合作社全程服务的成本约为605元,每亩地平均可以节约成本131元。同时,合作社善于田间管理、应用先进技术,提高土地的产出,每亩地平均可以增收110元左右。
“越是规模化经营,越离不开我们提供的专业化、精细化的服务。”韩素兰说,特别是组建了联合体这个“舰队”后,专业合作社有了更大发挥空间。虽然他们提供的服务价格低于市场行情,但因为有了更庞大、稳定的服务对象,实现了规模效应,合作社也走上了更加稳健的成长道路。
成长还需“扶一把”
经过这两年的实践探索,联合体已经慢慢在宿州扎下了根。目前,该市农业产业联合体已经发展到112家,加入联合体的农业企业116家,合作社464个,家庭农场及专业大户1072个。
联合体解决了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现实问题,但它的壮大还需要更多的帮助和扶持。
李清武说,为了解决联合体成员晾晒粮食问题,去年他们新建了水泥晒场,还投资了新的种子烘干设备。“联合体的步子迈得快,原来按照小户设计的基础设施、机械设备跟不上了,这些都要赶紧升级才行。”李清武盼着有更多的项目资金、扶持政策向联合体倾斜。
2013年,宿州有7个联合体的龙头企业为192个家庭农场担保贷款7325万元,形成了龙头企业领保模式。宿州市埇桥区在联合体内开展了无质押贷款、大棚抵押贷款和联户担保贷款试点,为产业联合体累计担保贷款2.1亿元。尽管如此,资金依然是联合体成员普遍遇到的发展瓶颈。“买一台农机要花不少钱,我们一买十几台,合作社很难一下拿出上百万元的资金。想向银行贷款,又缺少它们认可的抵押物。”韩素兰说,希望今后能以融资租赁等更多灵活方式解决资金问题
规模经营让联合体成员对农业保险的需求更加迫切。2013年,宿州在埇桥区部分粮食产业联合体的14家家庭农场开展了农业政策性保险提标试点,在小麦、玉米原保额270元、250元的基础上分别提高到500元和400元,提高部分的保费由市区两级财政分别承担40%,家庭农场承担20%。去年,试点范围再次扩大到全市462家粮食生产家庭农场。何勇的家庭农场已经被纳入试点,但他依然感觉不够。“农业保险对我们太重要了,我们想多上,可现在的问题是,政策性保险的起赔标准太高,商业保险的选择余地又太小。”
眼下,宿州广袤土地上的小麦长势正好。李清武、韩素兰、何勇,还有许许多多和他们一样的龙头企业经营者、合作社负责人、家庭农场主,都盼着联合体在自己的用心经营,和更多人的关心呵护下,像地里的小麦一样茁壮成长,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