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科技 » 农业创富 » 罗布旦增:一个普通农民的创富传奇

罗布旦增:一个普通农民的创富传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5-09-06  来源:新华网  浏览次数:292
导读:33岁,他边务农边闯市场,成为村里的大忙人;37岁,他贷款建厂,成为当地的糌粑大户;44岁,他成立了公司,并成为千万富翁;53岁...

33岁,他边务农边闯市场,成为村里的“大忙人”;

37岁,他贷款建厂,成为当地的“糌粑大户”;

44岁,他成立了公司,并成为“千万富翁”;

……

53岁的西藏农民罗布旦增20多年来依靠西藏传统农作物青稞,缔造了一个普通农民的创富传奇。他公司的接待室里,藏式柜子上陈列着大小不一的60余个奖状与牌 匾:西藏驰名商标、西藏青年企业家、全国劳模、中共十七大代表……回顾自己的成功,罗布旦增感慨地说“现在是西藏农民发家致富最好的时代”。

1962年,罗布旦增出生在“西藏粮仓”日喀则市白朗县的一个普通农家,在家排行老三。从小,罗布旦增便成长在青稞地里。

整地、施肥、备种、播种、收割、贮藏……田间地头的岁月里,罗布旦增不仅掌握了青稞的传统种植方法与技巧,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了靠天吃饭的农民,生活是何等不易。

1995年,随着西藏改革开放的深入,罗布旦增开始为自己谋划新的生计。他贷款买车、农闲时跑运输补家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还清了银行的债务,淘到了自己闯市场的“第一桶金”。

看着周围地里高高的一垛垛青稞,联想到为卖粮食而终日发愁的乡亲,也知道市场上青稞加工成的优质糌粑的紧俏前景,头脑灵活的罗布旦增打起了建糌粑加工厂的算盘。

1999年,罗布旦增拿出30万元积蓄,开始筹资建厂。“我还向银行贷了80万,当时我们县还从未有谁借过那么多的钱。”

“因为我们的糌粑质量好,在日喀则市场上卖了几个月就出名了。之后我们就把糌粑卖到了拉萨。”罗布旦增的洛丹糌粑加工厂一举成名。

洛丹糌粑拉萨销售店位于拉萨市老城区小昭寺旁。在这间20余平米的铺面里,袋装糌粑几乎堆满了整间屋。“每天早上10点左右就会有人在我们这里排队买糌粑,我们一天可以卖5吨糌粑。”销售员顿珠介绍说。

前来买糌粑的拉萨市民扎西这样评价:“他们的糌粑质量有保障,味道好,这十几年我们一直都在这里买。”

“从卖第一斤糌粑起,我就知道来买糌粑的很多人会成为我们的回头客。我们卖的糌粑质量好、价格实惠,更重要的是,我们认真对待每一位信任我们的顾客。”罗布旦增说。

随着“洛丹”糌粑声名远扬,加工厂红火壮大。罗布旦增注册成立了康桑农产品发展有限公司。2014年,康桑公司共销售1200万斤糌粑,销售额近4000万元。

从普通的农民到千万富翁,罗布旦增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并未忘记父老乡亲,他不仅以高于市场收购价的方式帮助周围的农户,还组织带动150余户村民成立青稞产业专业合作社。他希望,有更多和他一样的农民富裕起来。

洛丹糌粑加工厂从无到有,发展至今已拥有2万余平方米的厂房、100余个按照传统工艺建设的水磨设施、近百名员工。

罗布旦增一直钟情于水磨糌粑。他说:“西藏古语说糌粑是水磨的好,房子是楼上的舒爽。”他认为糌粑加工工艺是藏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先人传统工艺与经验,是“洛丹”糌粑脱颖而出的基础。

如今,罗布旦增将传承的希望寄托在儿子扎西顿珠的身上。今年24岁的扎西顿珠,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专业。他在康桑公司工作,学习打理家族企业。

“我知道青稞的营养价值,我希望抓好有机青稞项目的同时,开发出更多新的青稞产品,比如青稞饼、青稞糊、青稞饮品等。待时机成熟,要让我们的产品走出雪域。”扎西顿珠说。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